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绍兴七年战和之争:前宰相执政九人包括秦桧皆上疏请趁机北伐,惟将领岳飞刘光世反对

(2022-05-23 08:33:30)
标签:

军事

历史

文化

杂谈


学界有一种说法,就是绍兴七年张浚淮西兵变的原因是因其激进的北伐主张所致,所以史界将本来不属张浚责任的淮西之变归咎于张浚。考当时朝野有关战和之论,遑论民间之论,但就朝廷曾任宰执的元老们对于战和的看法,一致认定国家应该趁机北伐,讨灭叛臣刘豫。即便是秦桧、朱胜非、颜歧这类历来主和的大臣,也都认为朝廷此时不北伐,等于是坐失事机。

绍兴七年正月十五,诏前宰相执政悉条具攻战之利备守之宜措置之方绥怀之略。前宰相李纲、朱胜非、吕颐浩、秦桧、汪伯彦,参政张守、颜歧、王绹、韩肖冑等皆有有上章条具战守方略。犹以李纲、吕颐浩、韩肖冑、汪伯彦之奏论较为详实。然枢密使秦桧此时之奏疏,尚无明论“屈己议和”之意。且诸宰相、执政所提交的大政方略,皆以国家当乘胜进击和国内军政、内政以及财赋改革是为诸公条具陈奏的主要内容。

 

前宰相执政未有应诏上疏条具战守方略者,惟宰相赵鼎,执政则有刘大中、沈与求等赵鼎系党人以及已在垂莫之年的前宰相范宗尹。但从存见的九位前宰相执政一口同辞,国家应该趁机北伐刘豫。即便是与张浚异见的前宰相朱胜非也提出了四条建议,认为国家失去了太多的机会,这次绝对应该北伐刘豫。

从秦桧等人的奏疏中来看,所进呈的日前应该在正月二十五日问安使何藓、都督府准备将范宁之南归之前。前宰相赵鼎罢相前谓朝廷不当北伐刘豫,显然是违背当时众论的。之後,党于赵鼎的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持不战之见,让岳飞被高宗认定为赵鼎反朝廷集团的重要将领,是其被杀之由。


秦檜上疏曰:

靖康以來,和戰之說紛紛然,言戰者專欲交兵,而彼己之勢未必便言和者專事懇請,而軍旅之氣因以阻,皆非至當之畫爲國者自有正理,不必以虛張爲強,亦不必以力弱爲怯宋襄圖霸而兵敗,齊湣稱帝而國破,虛張惡足爲強哉?孔子以魯抗齊,而侵疆以復,子産以鄭介晉楚,而國猶大競,何必太怯哉?若湯以犧牲遺葛伯,文王以西伯事昆夷,未嘗虛張也,爲其殺一童子而征葛,終一天下,文王爲政不獲於上帝而伐崇,終以致昆夷之喙,未嘗太怯也。其後漢髙帝出闗,曰:“吾欲復三秦故地而止耳。”何嘗曰我必強盛哉?滎陽、成臯之间,百戰不休,何嘗曰我不復振哉?又如光武、唐太宗戡定羣盜,鎭撫四夷,時強時弱,度議定計,約畧相若

國家自金虜入寇之初,但當與契丹故地,廟堂太怯,遽以三鎭許之三鎭不肯爲夷狄,雖欲割棄而不可,是大怯之過也,其後虜人退師,亦頗欲舍三鎭而要厚賂,廟堂謀之不審,乃結契丹之叛臣爲金人腹心者,欲與合謀,又潛檄邊臣,掩殺割地官以變前議,聲雖甚美,實無成功,是虛張之過也。

臣頃歸朝廷,妄進狂瞽,令劉光世通書虜酋,說其利害,以爲得地則歸豫,失亡則在虜,即蒙陛下聽納施行,不旋踵虜果退帥,豫邀之東平,百端說誘,虜言:“候兒孫長大,與你圖此。”臣恭聞陛下宣諭,以爲得之北來人,臣益知虛張也。繼海州擒獲漢兒高益恭,稍知文字,臣又嘗妄議,俾攜酋長書歸,諭以立國之體,當明順逆,助豫則叛者得利,金國何以統眾欵本朝,則河南之地,自非金國所欲。若淵聖所割河朔,既立有盟約,豈敢睥睨,又明言不當留朝廷所遣信使,以致不敢再遣,得旨作書,縱益恭北還,旋有所留一二使人來歸,後所遣使悉不拘留,臣益知事有正理,不必太怯也。

今者賊豫陰導虜人,提兵南向,在朝廷當以正理處之蓋不討賊豫,則無以爲國,不安慰強虜,則逆賊未易討,前此不欲輕發兵端,故隱忍以待釁,又賊豫啓之,我欲乗機以舉,則處以正理,不可失也。

自古兩國相敵,力強者驕,不足深較,樊噲憤匈奴侮慢,欲以十萬眾橫行其國,季布折之,此其盛強之時,況今勢未有便。臣前奏乞安慰狂虜,當用所獲虜人,令諸將通其酋長書,明言止欲討叛而不敢輕犯大國,蓋知虛張之無益也。自古立國,必明君臣之義,陳恆作亂,孔子請討,此齊國之亂臣,而魯不容,況賊豫,我故臣子,不討則三綱大淪,何以爲國?臣前具奏,乞征討賊豫,當檄數其罪,而陽推虜人,以紓其締交之計,作我士氣,而沮彼賊眾,蓋知討叛之不必太怯也。

虜人立豫,諸酋皆不以爲是,其以爲是者,意保河朔,用豫以爲捍蔽耳。河南之地,虜人非必爭,得河南,已復中原之大半,徐議河朔,猶當以二聖爲請,臣前奏亦已畧言其故,陛下採擇,則順逆之勢一分,人百其勇,是爲攻戰之利,界在夾河,諸軍分處南北,譬若藩籬宏逺,堂室以安,是爲守備之宜。因所獲虜人,厚拊存之,彼各識所屬酋長之意,分遣書詞,不至差殊,則是爲措置之方。使虜知朝廷志在討叛,而義不得已,彼豫眾亦知朝廷但誅首惡,而脅從罔治,則是爲綏懐之畧。若乃器械之良窳、軍食之困匱、禆校之才否、山川之險夷,則有司之事,將帥之職,父老知之,臣不敢臆説也。迂疎無所知識,惟聖明裁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