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疑案:金太宗天會八年,金人遣還秦檜陰主宋降金稱臣之事決策於何時?
(2022-04-07 09:57:07)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據現存史料,建炎四年春夏間,金朝中權臣曾經集議派何人南歸,以主和議,避免有朝一日趁金國內實力不夠時揮師北伐以復仇。當時曾經考慮過兩個人選,秦檜、前河東安撫使張孝純。當時大臣認為秦檜在趙宋名高,柔佞易制,故此秦檜中選以遣歸。金張師顏所撰《金國南遷錄》云:
天會八年,諸臣慮宋君臣復讎,思有以止之。魯王(撻懶)曰:“惟遣彼臣先歸,使其臣順我,佯不從而勉以聽,或可以定。”忠烈王(宗弼)曰:“惟張孝純可。”忠獻王(粘罕)曰:“此事在我心裏三年矣,只有一秦檜可用。我喜其人,置之軍中,試之以事,外雖拒,而中常委曲順從。而檜始終言南自南,北自北,因說許某著手時,只依這規模分别。今若縱之歸國,彼喜慷慨說事,必是得志。”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六曰:
天會八年冬十月,歸秦檜于宋,用粘罕計也。檜之入北,從二帝之上京,逮二帝東徙韓州,檜依逹蘭為其任用。逹蘭南征,以檜為參謀,以催錢糧為名,挈家泛小舟抵漣水軍,自言殺北軍之監已者,奔舟來歸。然全家同舟婢僕亦如,故人皆知其非逃歸也。檜之南歸也,宋之朝士多疑之,惟范宗尹、李回與檜善,力薦其忠。及引對,檜言“如欲天下無事,須是南自南,北自北”,遂建議講和。
金直院孫大鼎金宣宗貞二年五月祐上疏論曰:
天會八年冬,諸大臣會於黑龍江之柳林,陳王烏紳憂宋氏之再隆,其臣如趙鼎、張浚則志在於復讐,韓世忠、吳玠則習知於兵事。既不可以威取,復結怨之已深,勢難先屈,隂有以動之,遂縱秦檜以歸,一如忠獻所料。及誅廢其喜事貪功之將相,始定南疆北界,然後方行册立,確定誓書。凡山東淮北之民,有流寓於江南,及杜充、張忠彦之家屬,悉令發還,蓋懼南北交搆,鼓扇生隙,務令斷絶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