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戰和之爭決其策者一外戚爾:樓鑰《觀文殿學士錢公行狀》備說其詳(連載三)
(2022-04-02 11:19:42)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樓鑰代汪尚書應辰撰《觀文殿學士錢公行狀》曰:
隆興二年,寓吏部侍郎,上面諭:“前日劄子議論甚好,朝臣皆不及。”時韓公仲通為尚書同對,論及經費,因奏:“所入有限,兵食日增,正恐此去,或更有調發,不易應辦。”公奏曰:“臣頃在戶部,已見支用不足,嘗總一歲出入之數,比較五年增損多寡為會計,録上之後,自度牒既行,僅得八十萬,通約有四百餘萬内庫取撥,又不在此數。而辛巳(紹興三十一年)調兵,為之一空。今日匱乏,實由于此。今宿兵之久,未見休息之期。臣等所以夙夜惴恐,未知救弊之道。”上云:“直須恢復中原了,財賦須充足。”仲通奏曰:“恢復恐未可必。且願陛下經度目前所用。”公奏:“仲通之言甚是。望陛下聽納。”上亦稱善。
時左相湯公思退、右相張公浚招戶部長貳同到都堂,右相問两淮興兵用度錢糧,公云:“未知合用多少?”右相云:“軍中大費,且備千萬。”韓公欲退而議,公云:“此事體大須與两丞相執政面議,若非于經費内分撥,必須飛泛措置,經費既不自足,飛泛必取于民。民力困敝,若無名横斂,不惟不堪,必致人言。”韓公云:“民間科斂甚難,不知以何名取之?惟有鹽鈔一事,容試議之。”公曰:“鹽事差可為。然添起鈔面,則民食貴鹽,未必及千萬之數。改法亦重事。若一切行之,恐致中輟。須先有定論,然後有司可以奉行。”後再論鹽事,右相云:“不若賣度牒數萬道。”尋有旨,且給一萬道,然竟不施行。
時左相乞出,公因對,又奏:“今廷臣羣居竊議,但以和、戰、守三事為進身之資,未嘗權國之利害,分朋植黨,牢不可破,以惑上聽。萬一事變,奈何?三說不必執,一但度事力淺深,知彼已當何如耳。”上極然之,問:“今日當何如?”公即奏:“三代以至秦漢,夷狄多得志于中國,所謂王者不治夷狄。非不治也,以不治治之也。”因歷陳秦皇漢武用兵之禍,高帝和親,宣帝不用兵之利,澶淵之盟,為中國之福;燕山之役,致靖康之變。又言:“太上講解,以致乂安。陛下欲成恢復之志,此聖主之用心也。然兵者,凶器,帝王之道,以仁為本。太祖灼見,故以不殺為武,應天順人,指顧而定。中原破蕩,而四海獨知有趙氏,豈非仁恩之至乎?非不知順旨迎合,可以保爵禄,世受國恩,蒙陛下非常之遇,臣而不言,誰當言者?願以符離之潰為戒,早決國是,為社稷至計。”上改容欣納,云:“卿論事甚詳。”因賜巵酒,且云:“卿可見湯思退,諭朕旨,令勿再請。”仍見張浚,令早行退,詣二相府宣諭,右相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