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年夜饭里的天伦时刻

(2010-02-20 05:58:16)
标签:

吃年夜饭

年俗

天伦之乐

管小人

吃饺子

杂谈

分类: 精华转贴

    大连晚报的年俗专刊有好多呢,我这一天转一段,估计得弄到月底去呀!已经影响了其它节目的正常播出了呀![转载]年夜饭里的天伦时刻 (开个玩笑了)主要是写得太好了,所以一切都得给这个年俗专刊让路!

    今天特地挑了个年俗专刊——《年夜饭里的天伦时刻》。之所以今天又转到吃了,是因为今天初七,有老话叫做“管小人”。意思就是得给小朋友过年,给小朋友包饺子吃呀![转载]年夜饭里的天伦时刻 我记得“十七”管中人,“二十七”管老人。是否属实,有待大家去考证吧。上文喽:

 

    [讲述人]
    大连老菜的代表人物牟传仁
    大连日航饭店副总经理吴立新
   [年俗记录]
    时代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到底过去的年夜饭都怎么吃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夜饭从家里搬到了饭店里?这其中又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最近记者走访了一些饭店、酒店,也听一些年轻人谈了谈自己家里的年夜饭。
   [年俗感受]
    对于年夜饭,相信100个人,会有100种不同的记忆。过去的年夜饭,往往都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在家里吃吃喝喝。如今的年夜饭则形式多样,你可以带家人走出去到饭店吃,如果为节省时间、少些麻烦,也可以打个电话叫外卖,成品、半成品的年夜饭就会送到家里来。但不管怎样,除夕之夜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刻。
            文/本报记者 师晓微

    如果有条件还是喜欢在家吃年夜饭
    对于年青一代人,印象中的年夜饭就是全家人热热闹闹的聚在一起。给老人拜年的孩子们拿到压岁钱后高兴地蹦开。平时在外地工作难得一见的人也会在除夕前赶回家,围在老人身边嘘寒问暖。
    年夜饭开始之前,厨房是最忙碌的地方。媳妇们会挽起袖子露一手,每个人都会端出几个自己的拿手好菜。贪玩的孩子们总是在这时被饭香味吸引,伸着脏手就想抓吃的。
    今年28岁的刘林来自烟台,他在大连工作已经7年了。每年春节前无论再忙,他也会在年三十前赶回家,和父母吃年夜饭。“以前爷爷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吃年夜饭最热闹了。一大家人聚在电视前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喝,很开心。”刘林说:“后来流行在外面吃年夜饭时,我们家也没出去吃,一直自己做。只不过从初一开始,基本都在外面吃饭了。有亲戚也有朋友、同学聚会的,一顿接一顿。”
    刘林认为,现在的年夜饭在哪儿吃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能让全家老少齐聚一堂的机会。图的,就是这顿饭带来的其乐融融、安享天伦的时刻。
    大连80后女孩林依回忆自己家的年夜饭时说:“小时候我们家的年夜饭也都是在家吃的。后来家庭成员增多了,家里实在坐不开,就开始在外面吃了。”
    林依小时候住的是日本人的老房子,筒子楼。爷爷、爸爸,还有她的叔叔们,一共4家住在一栋楼里。
    每年的大年三十早上,林家人就开始忙活了。先把要做的菜拉个明细出来,接着媳妇们和小姑子就分工明确,开始忙活,做好一个菜画个挑。
    “每年的年夜饭上有几个菜是必有的,像糖醋鱼、拔丝地瓜。我们家还自己蒸馒头、花卷。每次菜都做得很多,能从初一吃到初五。”林依接着说:“不过我姥姥家更牛,年三十包的饺子能一直吃到十五。”
    林依家属于人口较多的,在她小时候家庭成员就有近20人。吃饭时总是摆两大桌子,老人一桌,媳妇们带着孩子再坐一桌。虽然记忆中的年夜饭每年都大同小异,但那种热闹的气氛在林依的脑海中已经形成深深的印记。
    “后来因为搬家,我们和爷爷家都分开了,过年我们都在爷爷家过。大概是2000年以后,我们家四世同堂了,人更多了,就开始去外面吃年夜饭,每家轮流做东。”林依还说:“其实最主要原因是人多在家做起饭来就麻烦了。像我妈妈,也不是当年的小媳妇了,有时候菜做好了端上来,突然想起没有放盐。”
    因为外出吃年夜饭对林家人来说已成为风气,订饭店也成了一个问题。“我们家肯定得要个能摆两桌的大包间,这样的饭店不是很多。而且现在不再像以前那么好订了,得提前好久才能订到。”林依说:“其实如果有条件,我还是喜欢在家里吃年夜饭。那种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氛围是最幸福的,也最有年味儿。”
    酒店里的年夜饭从零收入到客人爆满
    不知不觉中,去饭店里吃年夜饭成为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有人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出去吃年夜饭也不是什么难事。”也有人说:“在家不会做那些菜品,去饭店吃,既方便又省事。”
     牟传仁,大连老菜的代表人物,过完年就整整80岁了。记者前不久拜访他时,老人跟记者回忆说,旧社会的饭店春节期间都是放假的,大概从1951、1952年那两年起开始有人在饭店订菜。
    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当然不能和现在相比。“那个年代说是订菜,说白了就是些炸鱼、炸麻花、炸里脊等,都是家庭富裕的才来买,一盆一盆的端回家。偶尔也会点个炒时蔬、全家福之类的,当年的全家福才卖1元钱。”牟老介绍说:“那时饭店也不放假了,还会做些馒头、点心之类的摆在门口卖。”
    而如今,牟老说,自己的饭店每年年三十从下午两点到晚上八点,是最忙的时候。
    牟传仁老菜的“天下第一饺”很受客人欢迎,也是过年期间卖得最火的主食。“光去年年三十一天,就卖了几百斤。”牟老说:“有在饭店吃的、有订外卖的,有光订饺子皮的、还有光要饺子馅的。菜品像樱桃肉、熘肝尖、全家福、松鼠鱼等很受欢迎,尤其是全家福,因为名字好,很多家庭都喜欢点,讨个好彩头。”
    每年基本从过了小年后就开始有人订年夜饭了,记者采访牟老时还未到小年,已经有客人预订了年三十当晚100份“天下第一饺”。牟老还告诉记者说,因为照顾客人,员工们这一天很辛苦,也不能回家吃年夜饭。所以每年年三十等客人走后,会组织员工们一起吃年夜饭庆祝新年。
    吴立新,大连日航饭店副总经理,在酒店餐饮界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我是从1988年进入这一行的,当时是在大连另外一家五星级酒店餐饮部工作,我还记得,我工作第二年,1989年中餐厅在大年三十那天的营业额是零,而平时一天的营业额可是两三万。”
    吴立新继续说:“1990年,开始有一桌客人。1991年,有三四桌客人。期间也有不少订外卖,我们给送过去的。再后来,年夜饭就渐渐普及开来,到酒店用餐的客人越来越多,甚至爆满。”
    针对这样的情况,各酒店商家也都有自己的营销手段,每年都推陈出新。“今年日航的春节主题就是‘春缘会’,因为赶上了多年不遇的大年初一与西方情人节重合,我们到时候会有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在菜品上也在不断更新,针对不同客人有个性菜单。”
    吴总介绍说,在南方,一直就有在外吃年夜饭的传统,有的酒店太火不得不分时供应,下午四点到六点,六点到八点,八点到十点三段。甚至还有客人提前一年预订年夜饭。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都像过年,不像过去,只等着在过年这一天改善伙食。所以现在的年夜饭,在哪吃、吃什么都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年夜饭文化以及体现出来的年味和气氛。”吴总分析说,“出门吃年夜饭如今风行起来,说明人们文化意识、生活意识在改变。收入上来了,没有受西方文化影响,仍热衷于传统,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年夜饭,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吃的都是团圆、祥和,是中国传统延续下来的一种别具风味的盛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