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开始转载了,就一定要转全!因为已经做过申请了,哪能弄个半掉子呀?!![[转载]说说过年的故事之三 [转载]说说过年的故事之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从除夕到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非常地高兴。
真的是好多年(至少六年了)没有这样的状态了!
刚才就是从美梦中睁开双眼的呀!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牛年中,我经历了太多太多,恰好在虎年扣响大门之时,一切都有了转机,所以我格外地珍惜现在的一点一滴,也就会发现更多让人欣喜、让人鼓舞、让人心潮澎湃的人、事、景!苦尽甘来嘛!真好!一切都真的很好!![[转载]说说过年的故事之三 [转载]说说过年的故事之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几天在脑子里出镜率比较高的词汇是: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诚信;仁、义、礼;正直;坦诚;珍惜;善良;感动;感谢;祝福;美好;阳光;幸福;快乐;欣欣向荣......这是虎年伊始占据我头脑的词汇,也是我现在所能感悟到的一个层次。我想我应依我心所愿,把这些词汇融化到我的血液中、体现到我的行动中!![[转载]说说过年的故事之三 [转载]说说过年的故事之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今天是初三,闺女回娘家。我的姥姥有四个孩子,三个闺女一个儿子。每年的初三都是全家一起到姥姥家团聚的日子。姥姥临走之前特地嘱咐所有的人:“我走了,你们不能散。一年四大节,你们一家轮一个,还要在一起聚呀!”四家十二口人,都郑重地向姥姥保证:“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和睦相处、把这份兄弟姊妹之情维系下去,您就祝福我们所有小字辈吧!”就这样,从98年至今,我们都是春节在大姐(我妈)家,五一在老姨家,十一在二姨家,元旦在舅舅家。每次的春节聚会都要比其它的三个节日更加隆重、正式一些。所以我这个长女、长外孙女得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去、打得响呀!
赶紧起来帮老妈准备去喽!![[转载]说说过年的故事之三 [转载]说说过年的故事之三](//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好了,赶紧来看都老师的《说说过年的故事之三》吧:
春节传统已延续千年,民俗形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我前面写到的吃、扫房、贴对联、逛花灯等等,每一细节都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对未来的憧憬和祈福。感谢我们的祖先留下这么一个庄严、隆重、喜庆、热烈的节日,才使得日月相似、平淡单调的日子有了鲜亮的色彩,终日忙碌的脚步得以暂缓歇息片刻,享受至爱亲情。我更感激妈妈给我们童年、青年、中年的春节营造出浓浓的年味,这种味道会持续浸透在妈妈不在的所有节日里。比如,我们姐仨一到过年就会做妈妈做过的菜,装妈妈式火锅。如果说有限的人生是一个舞台,那么过年就是一幕最精彩有回味的戏,也许人们太看重其辞旧迎新的意义,妈妈则是我们家庭这出戏最出色的导演。
当今,人们日益将春节看作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蕴含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专家提出,应该对春节的精神内涵进行挖掘、整理、包装,使之成为世界文化品牌。有的说,我们的节日几乎被动态所淹没,缺少静谧、安详、赏心悦目的内容。是的,传统节日不应仅仅是热闹,对人也有静心、修养、肃穆、沉淀的意义。比如,腊月每一天的食、祭的讲究,春联、灯迷的雅文化,春联和灯迷的创作与破解表现出的学养与才智。陶冶、升华、积淀、祈祷、温润才是文化给予人的最大关怀。
几年前,流行起一种新颖的过年方式——年夜饭下馆子吃。电视音响一样不缺,可以聊天、看春晚,年夜饭的菜单也丰富多样。现在南方也有很多小家庭携着父母到外地旅游观光,欣赏人文景色,春节不再拘泥在家。因此,过年不再是仅仅吃好喝好,而是融入更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变成在民俗基础上的精神盛宴。
不过,多数家庭始终坚持传统年夜饭在家吃的风俗。特别是老一辈,都认为年夜饭就是应该一家人一起忙碌,一起动手做,再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才有意义、更有气氛。现在的房子都宽敞了,觉得在家吃更有气氛。
每入腊月,和年味一同来临的当属春运。春运有如飓风来临,势头猛烈,及至腊月底这几天,春运可谓排山倒海,不可阻遏。
作家、民俗学者冯骥才发表文章说:“每每望着春运期间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动情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由此,我想到前些年每逢春节都会出现的一个话题,就是年的淡化。淡化的原因有二,一是生活方式的骤变,致使数千年里超稳定的生活中形成的严谨的年文化松解了,而一时又难以构成新的年文化体系,淡化的现象必然出现;二是由于我们对年文化的无知,把传统习俗视为陈规旧习,认为可有可无,主动放弃,如燃放烟花炮竹和祭祖等等;可是就在这时,春运形成了。五星级酒店里、歌舞厅和酒吧里、高尔夫球场上可以不要春节,但人们心中“年的情结”依然执着,而且每逢春节就必然吐蕊开花——回家过年,亲人相聚,脱旧穿新,祈安道福,以心亲吻乡土里的根。”
“因此,还要回到文化上说说春节。春节,时处大自然四季周而往复的节点,也是生活阶段性的起点。人们心中的寄寓与祈望就来得异常深切,民族特有的情怀也分外张扬。在民间生活中,这种精神性的东西都要以民俗为载体,所以民俗中每一事项,莫不有着精神内涵,有魂。比方年夜饭的魂是团圆,放鞭炮的魂是驱邪,拜年的魂是和谐,贴春联福字挂吊钱的魂是祈福等等。我们曾指责传统节日都变成了饮食节,好像饮食非文化,其实所有节日食品并非一般食物,皆有一往情深的寓意。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边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我们不从文化上、从精神上去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不经意间随手丢掉。失去的可能是最重要的东西。”
冯骥才不愧为民俗文化的坚定捍为者,这些年都在为保护民俗、申遗奔走呼号,它这上面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民间这些过年的形式彰显出的文化、寓涵的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