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脑神经活动频繁,每天都能转出好多想法来。不过由于行动力不太好,所以好多都没及时地记录下来。昨晚不知怎么着,脑子里突然冒出“改变”这两个字,于是今天干脆就用这两个字当题目顺着写点儿吧。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着“改变”,现代人的一个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应变能力”,必须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事物,做出最正确的判断与抉择。没有一成不变,存在的只有变幻未测,这也许就是现代人生活焦虑感强的一个原因吧。
想想几千年前古人的生活状态,虽然生存条件不足以让我们羡慕,但至少简单、单一,足以让我们这些被都市搅乱的心向往之呀。不是有话嘛:农妇、山泉、有点田——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是真的回到那种状态就幸福吗?
想不改变是不可能的,不改变,社会怎么能进步?怎么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前进?
就拿饮食方式做个例子吧。我们从小在家都是吃父母做的家常菜长到上大学之前,上大学开始吃食堂,而大学毕业之后就有好多孩子选择了异地就业。这些年轻人因为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业上,当他们独立生活时往往最缺乏的就是饮食方面的经验与练习。离自己的原生家庭比较远,父母的经验得不到完整、系统的传承,所以只好改变原有的饮食方式来适应目前的生活状态。他们不会在菜市场为了省几角钱而买那种需要回家费时间处理的菜,他们也不会在家做那种很费时间、工序复杂的饭菜;相反,那些半成品、速成品会吸引他们的眼球,方便、快捷成为了他们购物时的一个重要标准。快餐、汉堡包、普通饭店,进入到他们的日常饮食列表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他们其实也是很想学习传统的、他人的、异域的烹调方法,于是电视、书籍也就迎合着制作一些节目、出版相应的专辑,也有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从以前的跟家长学,到现在的跟电视、书、网络、别人学,一切一切的改变,都是顺势而为的。
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现代人,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才能减轻自己的生活焦虑感呀。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像老辈儿那样什么都留着、什么都传承下来了。当然,我们出发的基石还是传统,只不过我们得发扬光大、轻装前行。
昨天下午看《梅兰芳》,年少的他勇敢地改戏博得满堂彩。时代变了,他的时代来了!
现在更是个充满着“改变”的时代,放下原有的观念吧,不要做个“旧的忘不掉,新的记不住”的顽石,一切都得与时俱呀!
其实上面话,也有说给我自己听的成份。既然已经动迁了,已经租到目前为止条件尚可的房子了,就得平心接受。周围的朋友劝解得非常地对!我得认真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周六陪儿子去老虎滩玩,午饭后又去鸟语林转。回来的车上,孩子站着就睡着了,看来小朋友的午觉还是不能少的呀!
趁孩子睡觉的时候,做了绿茶桃酥。真的是好久没碰这些东西了,做得很慢,的确是很生疏了!看着自己原先整理的配方,竟然反复研读了若干遍!
一切又是从头开始。假设不动迁,估计我现在早就能做出曲奇等各式各样点心了。无论如何,又重新开始了就好,其实也证明了我的心也正在渐渐地复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