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50岁以下癌症发病率上升,背后真正的危险是什么?

(2025-11-13 10:52:00)
标签:

健康

分类: 生活
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9098412819487147708
“30多岁查出癌症,是不是我太倒霉?”一位年轻患者在诊室里问出这个问题时,医生沉默了几秒。不是因为无法回答,而是不忍心打破他对“年轻就健康”的固有想象。

在不少人心中,癌症似乎一直是“年纪大了才需要担心的事”。可数据却在不断打脸: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年报(2023)》的数据,中国50岁以下人群的癌症发病率正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递增,其中以乳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等居多。年轻癌,这个过去少被提起的词,如今正在越来越多人身上留下印记。

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并不是“年轻人怎么也得癌了”,而是——为什么年轻癌越来越多,却更容易被忽视?

门诊上,一个32岁的男性患者因反复腹泻、便血而就诊。他以为是痔疮,直到检查发现已是结直肠癌中期。更令人遗憾的是,他的父亲在60岁时也曾患过大肠癌。

这并非个例。年轻癌患者常常因为症状被误解、耽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部分癌种在年轻人中甚至表现得“更凶”:如年轻乳腺癌患者往往激素受体阴性、HER2阳性,生物学特性更活跃,预后相对较差。

临床上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癌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处于更晚的分期。这并非因为癌症发展更快,而是因为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上年轻人普遍对体检不上心,导致确诊延迟。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无明显高危因素——不吸烟、不饮酒、不熬夜,却还是得癌了。那么,是不是有“看不见”的风险,正在逐渐积累?

传统上,癌症的高危因素无非是:“三高”、吸烟饮酒、家族史、慢性炎症……但在年轻癌面前,这些标准答案正在失效。

研究者正在逐步揭示这样一些现象:肠道菌群失衡、肥胖、久坐、加工食品摄入增加、慢性压力、内分泌紊乱、环境暴露(如微塑料、空气污染)等生活方式因素,或许才是年轻癌背后的“新元凶”

以结直肠癌为例,美国癌症协会在2020年就已将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下调至45岁,部分国家已将起始年龄进一步下调至40岁。背后的依据是:近十年来,年轻人(尤其是20-39岁)中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老年群体。

中国的研究也指出,城市年轻人群中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肠道菌群紊乱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因素可能与年轻癌高度相关。

也就是说,年轻癌并非“老年病提早发生”,而是一种新的流行病学趋势,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来

这并非危言耸听。2023年《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1990年至2019年期间,50岁以下癌症的整体发病率上升了79%。这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但问题并非无解。即使年轻癌正在增多,大多数癌症仍然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关键是:要赶在它“显形”之前,先看到自己的风险

临床上,医生更愿意把癌症看作一种“代谢失衡”和“长期炎症的累积”。从这个角度出发,不少干预手段在癌前阶段就已经可以起作用:

第一,体检不能等。年轻人不是不能查,而是更要查。尤其是有家族史、肠道症状、乳腺结节、甲状腺异常、慢性肝病、胃肠息肉史的人群,应主动做有针对性的检查。中医讲“未病先防”,西医叫“高风险人群筛查”,本质是一样的。

第二,饮食不是“吃得健康”就够了,而是“吃对自己”。临床上常见一些年轻患者长期吃代餐、低脂饮食、自行节食,结果导致内分泌紊乱、肠道菌群失衡。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强调食物对个体体质的匹配性。西医也早已证实,个体化营养是防癌的重要一环。

第三,情绪和压力是癌症的“隐形催化器”。不少年轻癌患者在确诊前都有长期“压抑型人格”特征:不表达、不释放、过度自律。慢性压力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免疫功能降低,为癌细胞生长提供“土壤”。中医讲“七情致病”,现代心理肿瘤学也强调“情绪免疫轴”的调节。

第四,中西医结合在癌症筛查与干预中拥有独特优势。现代医学强在结构性诊断与靶向治疗;而中医擅长辨证施治、调节体内环境。近年来,不少癌前病变(如乳腺增生、肠道息肉、中医所称“痰核”“积聚”)在中西医联合干预下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中医调理肝脾、健脾化湿、疏肝解郁,有助于缓解炎症状态,改善预后。

当一位28岁的女性患者因乳腺癌确诊,坐在诊室里时,她最关心的不是治疗方案,而是:“我以后还能要孩子吗?”这类问题,每一个医生都不陌生。年轻癌不仅威胁生命,更冲击了生育、婚姻、职业、心理等每一个生活维度。

在癌症面前,年轻并非天然保护伞。它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误导”,让人延误判断、放弃筛查、缺乏防备。真正值得建立的,是一种“提前认知风险”的健康观。

癌症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身体长期失衡的结果,是一次次忽略“微信号”的代价。年轻人要做的,不是恐惧癌症,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开始为健康做决策。

夜跑、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主动体检、及时就诊……这一切看起来琐碎,却是对抗年轻癌最有力的盾牌。

有时候,疾病不是为了夺走什么,而是提醒什么。提醒我们重新梳理生活的节奏、审视身体的信号、思考健康的底线。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留一点余地给身体,或许就是对抗年轻癌最温柔的方式。

如果你读到这里,也许会想起某个朋友、同事,或者就是你自己。也许你从未想过癌症离你那么近,也许你正在经历身体的某种不适。无论如何,愿你从今天开始,少一点侥幸,多一点主动。

年轻不等于无病,健康也不是理所当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