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发现:体内有炎症因子的人,身体一般或可能有这些表现?
(2025-06-13 12:33:57)
标签:
健康 |
分类: 生活 |
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9354376974512880717
门诊里陆续多了几个神情疲惫的中年人。他们不是来看感冒,也不是查血压,而是带着一个模糊又具体的问题来:“医生,我总觉得身上不对劲,可查来查去都没毛病。”
这类病人,摸不着头脑的症状、说不清缘由的疲惫,往往背后藏着一个看不见的“影子”——体内炎症因子悄然作祟。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一项2023年的研究发现,长期处于低度慢性炎症状态下的人,身体会悄然出现一些异常表现。不是突如其来的疼痛,而是像水面泛起的涟漪,波纹一圈圈蔓延,直到有一天你猛然发现,这身体好像“变了”。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清晨醒来,没精打采;中午吃饭,胃口全无;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你以为是累了、老了、压力大了,殊不知,这些可能正是慢性炎症在敲门。
这不是耸人听闻,炎症并不总是红、肿、热、痛那么明显,它可以像一位隐形的“卧底”,在你体内潜伏多年,悄悄改变着身体的节奏和状态。
有趣的是,这种炎症并非总是感染引起,它可能来自肥胖、压力、高糖饮食,甚至长期缺乏睡眠和运动。体内的免疫系统误把正常细胞当成“敌人”,一场无声的“内战”就此上演。
研究指出,这样的人群,身体常常会出现六个微妙却又真实的信号。
第一个信号是持续性的疲劳感。不是那种熬夜后的累,而是一种从骨子里冒出来的乏力。哪怕睡了一整晚,依然觉得像没睡一样,整个人像是被粘在沙发上动弹不得。你是不是也曾在周末赖在床上,明明没干啥,却累得像搬了砖?
第二个信号是情绪波动频繁。很多人以为脾气差是性格问题,其实体内的炎症细胞因子会干扰大脑中控制情绪的神经递质,尤其是5-羟色胺和多巴胺。于是你开始变得易怒、焦虑,甚至陷入抑郁的边缘。那些突然爆发的情绪,可能不是你的错,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第三个信号是肠胃功能紊乱。很多人以为拉肚子或便秘是吃坏了,其实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长期慢性炎症会破坏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导致腹胀、消化不良、排便不规律等问题。中医讲“脾胃乃后天之本”,若肠道失衡,百病易生。
第四个信号则藏在皮肤上。脸上突然冒出的痘痘、皮肤干燥、瘙痒、湿疹反复发作,这些都可能是体内炎症外溢的表现。皮肤是内在健康的镜子,它忠实地反映着身体的变化。脸上的“信号灯”一亮,你就该注意,是不是身体某处着火了。
第五个信号更隐蔽——睡眠质量下降。体内炎症因子会扰乱褪黑素分泌,影响生物钟,导致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你可能以为只是换了床,其实是身体里的“火苗”在夜里翻腾。睡不着的夜,不止是想太多,也可能是身体在喊“我不舒服”。
第六个信号是体重莫名增长或下降。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都跟炎症有关。炎症因子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新陈代谢,有些人代谢慢了,脂肪堆积了;有些人则消耗过快,肌肉流失。你是否发现,吃得一样,却越来越“虚胖”或“干瘦”?
这些信号,看似零散,其实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根源——慢性炎症。它不像急性炎症那样来得猛烈,却像滴水穿石般,一点点侵蚀你的健康。
从西医的角度来说,这种炎症可能与细胞因子失调、免疫系统紊乱有关。而从中医的视角来看,则与肝郁气滞、脾虚湿盛密切相关。中医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当身体丧失了内在的平衡,外邪便有了可乘之机。
更值得警觉的是,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的一项2024年追踪性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大大增加。这不是一个小毛病,而是一个潜在的健康警报器。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只能听天由命?
当然不是。身体其实一直在给我们“打信号灯”,关键是你有没有看到。我们要做的,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修复它。
从饮食入手是第一步。少吃油炸、烧烤、甜食,增加富含抗氧化物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蓝莓、胡萝卜、西兰花。你吃下去的每一口,不止是填饱肚子,也是在给身体浇水还是添火。
适度运动同样不可少。不需要跑马拉松,散步、太极、八段锦,哪怕每天三十分钟的慢走,都能帮助身体排出炎性因子。动一动,百病轻;躺一躺,麻烦来。
不要忽视情绪管理的力量。压力是炎症的“催化剂”,情绪的起伏,能让身体的免疫系统“误判战局”。可以多做冥想、深呼吸,哪怕是泡一壶茶、听一段京剧,让心静下来,身体才有修复的可能。
睡眠,也是修复炎症的“良药”。晚上十一点前入睡,避免熬夜追剧,保持作息规律,让身体的“清道夫”有时间清理体内的垃圾。你睡得越好,身体越能“自我修复”。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那就是保持社交。孤独感会激活炎症通路,而良好的社交关系则能显著降低慢性炎症水平。别小看一句唠嗑,它可能比补品还管用。
从传统文化来看,《黄帝内经》中早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说法。意思是说,情绪平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人体自然不会生病。这与现代医学对慢性炎症的理解不谋而合。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年过六十,依然精神矍铄;而有些人三十出头,已是面色蜡黄、精力涣散?
这之间的差别,有时不在于年纪,而在于身体里是否“安宁”。
当然,不能把所有的不适都归咎于炎症。身体是复杂的系统,每一个信号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但如果你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不妨从炎症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
健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日日精进的结果。它像是一株小树,需要你每天给它浇水、施肥、晒太阳。慢性炎症则像是悄悄啃咬根部的虫子,发现得越早,救治得越及时。
所以,如果你总是觉得累、烦、睡不好、肠胃乱、皮肤差、体重变……别急着归咎于年纪或压力,停下来,听听身体的声音。也许,它只是在悄悄告诉你:“我有点着火了。”
真正的健康,不是体检单上的几个正常值,而是你睁开眼时的轻松感,是你吃下一碗饭时的满足感,是你走在阳光下时的从容感。
别等到身体发出“最后通牒”才后悔不已。
每天一点点改变,就能给你带来一个更好的自己。因为健康,从不是天赐,而是你一手养成的习惯。
前一篇:手机摄影中的专业拍摄技巧简介
后一篇:牙周炎的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