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动驾驶功能量产—端到端技术

(2025-04-25 11:24:59)
标签:

it

分类: 技术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333449504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从“辅助驾驶”迈向“全场景自动化”,而端到端(End-to-End)技术成为行业竞逐的核心赛道。特斯拉、华为、理想、小鹏等车企纷纷推出相关方案,甚至宣称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流程无人驾驶。本文将从技术定义、发展历程、核心优势与挑战等维度,解析这一颠覆性技术的本质与未来。

一、什么是端到端技术?
端到端(End-to-End)技术最早源于通信领域,指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直接连接,无需中间模块干预。在智能驾驶中,端到端架构通过单一或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将传感器数据(如摄像头图像、雷达信号)直接映射为车辆控制指令(转向、加速、刹车),省略了传统分模块架构中的感知、预测、规划等独立环节。这种设计有两大核心特点:

信息无损传递:避免多模块间的数据丢失或误差累积;
全局优化:以数据驱动替代人工规则,实现驾驶行为的整体最优。

根据实现程度,端到端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定义:
狭义端到端:单一神经网络直接从传感器数据输出控制信号,例如特斯拉FSD V12;
广义端到端:保留部分模块化设计,但通过神经网络实现感知与决策的整合,例如华为ADS 3.0和小鹏AI天玑系统。

二、端到端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1988-2016)
1988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发的ALVINN系统首次实践端到端概念,通过三层神经网络实现车辆横向控制;
2016年:英伟达推出DAVE-2系统,结合深度学习和海量数据,显著提升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
2. 技术突破(2020-2023)

特斯拉引领变革:2020年,特斯拉采用BEV+Transformer架构,实现多摄像头数据融合;2023年FSD V12首次全面应用端到端模型,行驶逻辑拟人化;
学术与产业共振:2023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UniAD模型获CVPR最佳论文,推动产业界加速布局。

3. 量产落地(2024至今)
特斯拉FSD V13:支持36Hz全分辨率视频输入,神经网络架构进一步优化;
国内车企跟进:华为、小鹏、理想、蔚来等企业于2024年密集推出端到端方案,例如小鹏AI天玑系统、理想“端到端+VLM”双系统。

三、端到端技术的核心优势

1、效率提升:
减少模块间信息传递延迟,计算效率提高30%以上;
特斯拉FSD V12的平均接管里程提升5倍。

2、泛化能力增强:
基于数据驱动,可应对未知场景(如极端天气、施工路段);
华为ADS 3.0的“智能漫游找车位”功能即体现此优势。

3、开发成本降低:
传统分模块架构需多团队协作,端到端通过统一模型简化流程;
理想汽车通过端到端模型迭代,3个月内训练数据量增至400万clips,算力达5.39 EFLOPS。

4、用户体验优化:
驾驶行为更拟人化,减少顿挫感;
小鹏AI代驾可学习用户习惯,实现个性化路径规划。

四、国内企业的布局与竞争
1、华为:
技术领先:乾崑智驾ADS 3.0支持无图泊车、多路段无缝切换,依托昇腾芯片实现算力自主可控;
数据积累:鸿蒙智行累计里程突破10亿公里。

2、理想汽车:
组织架构:成立200人端到端专项团队,算法研发由贾鹏主导;
技术特点:融合视觉语言模型(VLM)和世界模型,提升复杂场景理解能力。

3、小鹏汽车:
率先量产:2024年5月发布AI天玑系统,集成AI代驾、泊车等功能;
数据闭环:年投入超7亿元用于算力训练,构建数据飞轮效应

4、蔚来与小米:
蔚来计划2025年推出“世界模型”方案,硬件配置达1016TOPS算力;
小米通过收购深动科技加速端到端研发。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1、当前瓶颈:
数据与算力需求:特斯拉训练需超1000亿英里数据,国内企业仍存差距;
黑盒风险:端到端模型决策过程不可解释,安全验证难度大

2、未来展望:
技术融合:端到端与VLM、世界模型结合,提升系统拟人化与安全性;
量产普及:2025年成为端到端智驾“上车”元年,特斯拉、华为、理想等加速功能推送;
生态竞争:数据规模、算力储备与工程化能力将成为车企核心壁垒

结语
端到端技术正重塑智能驾驶竞争格局。特斯拉凭借先发优势领跑,而华为、理想、小鹏等国内企业通过快速迭代与差异化创新,逐步缩小差距。未来,随着数据积累与算力突破,端到端或将成为L4级自动驾驶的核心支柱,推动“人车共驾”时代加速到来。

Q&A:
1、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是什么?
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架构与实现
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通过将感知、预测和规划三个模块融合,利用海量数据训练,使系统具备自主学习和分析能力,从而实现更接近人类驾驶的策略。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原始传感器输入直接生成车辆运动计划,而非依赖于模块化分工(如单独处理检测和运动预测)。例如,特斯拉的FSD V12版本和小鹏汽车的Xnet大模型均采用了端到端架构,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的无损信息传递。

2. 代表性企业与产品
多家车企和科技公司已经在端到端智能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特斯拉:其FSD V12版本已在美国上线测试版,并在行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
小鹏汽车:推出了首个端到端大模型,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类L4级智能驾驶体验。
理想汽车:推出了“快慢双系统”,其中“快系统”负责端到端响应,而“慢系统”则处理复杂思维推理。
智己汽车:联合Momenta推出了“一段式端到端”架构,通过数据飞轮训练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直觉反应。
华为:发布了ADS 3.0,采用PDP网络实现预决策和规划,提升智驾系统的决策能力。

3. 技术优势与挑战

优势:
一体化设计:端到端系统能够实现感知与规划的联合特征优化,提升整体性能。
高效性:通过一体化传递和计算,云端推理延迟更低,用户感知延迟接近“眼手”协调状态。
适应性:能够应对复杂场景和突发状况,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鲁棒性。

挑战:
算力需求:端到端系统对算力要求极高,例如小鹏的云端大模型算力需求是车端的80倍以上。
安全性问题:如何确保低概率但高后果的场景处理能力仍是一个难题。
长尾难题:需要解决少量但复杂的场景问题,这对数据规模和算法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4. 未来展望
根据行业分析,端到端技术的大规模商用仍需时间,但预计到2025年后,这一技术将推动自动驾驶功能渗透率显著增长。此外,随着底层AI技术的进步,端到端架构有望逐渐取代传统的模块化算法。

5. 行业趋势
端到端技术正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主流方向。特斯拉、小鹏、理想等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并规划了明确的量产时间表。同时,激光雷达价格下降也进一步推动了端到端技术的普及。

综上,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其一体化设计和高效性为自动驾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然而,算力需求、安全性和长尾难题仍是需要克服的主要挑战。

2、特斯拉FSD V13与前版本相比有哪些关键改进?
特斯拉FSD V13版本相较于前版本(如V12.5)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显著改进,具体如下:

1、端到端驾驶网络的全面升级:
V13版本实现了端到端驾驶网络的全面升级,包括36 Hz全分辨率AI视频输入、数据规模扩大4.2倍、训练计算规模提升5倍,以及从光子到控制的延迟减少2倍。

2、干预里程的显著提升:
V13版本的两次干预之间的里程数预计提升5-6倍,这表明系统的自主驾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3、新功能的加入:
支持城市街道和高速公路上的新速度配置文件。
引入了召唤、循迹和泊车功能。
改进了防碰撞的奖励预测和相机清洁功能。
支持更多目的地选项,并优化了导航的奖励预测,解决了停车场的误刹车和低速行驶问题。

4、模型尺寸和上下文长度的扩展:
特斯拉计划将模型尺寸和上下文长度分别扩大至3倍,并进一步改进音频输入处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紧急车辆。

5、硬件与软件的协同优化:
V13版本结合了Dojo超级计算机和HW5.0硬件的支持,后者预计在2024年第四季度推出,算力是HW4.0的10倍。此外,特斯拉还计划通过Dojo芯片集群实现更高效的计算能力。

6、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
特斯拉目标是通过V13版本实现无监督的FSD完整功能,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7、逐步推广与测试:
V13版本首先会在特斯拉员工内部进行测试,随后逐步推广至早期测试用户群体,最终面向更广泛的FSD用户。

3、华为ADS 3.0和理想汽车端到端+VLM系统的比较分析。
华为ADS 3.0和理想汽车的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系统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各有特色,以下是基于我搜索到的资料的详细比较分析:

1、技术架构与设计理念

华为ADS 3.0
华为的ADS 3.0采用分段式端到端架构,将感知、决策和规划模块分开处理。这种设计依赖激光雷达和部分规控模块,但其激光雷达的使用权重较高,且在复杂场景(如环岛、狭窄道路)中的表现不如理想汽车的一体式端到端系统。此外,华为的系统在感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隐蔽狭小路口的表现不如理想汽车。

理想汽车端到端+VLM系统
理想汽车的端到端+VLM系统是一体化的决策系统,将感知、决策和执行整合到一个模型中,从数据输入到输出仅通过一个模型完成。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系统架构,还提升了感知与决策的一致性。此外,理想汽车的系统还引入了视觉语言模型(VLM),用于处理复杂场景和提供决策建议。

2、系统性能与用户体验

华为ADS 3.0
华为的ADS 3.0在用户渗透率和里程渗透率方面表现良好,已覆盖多款车型(如阿维塔07、享域S等),并计划扩展至更多车型。然而,其在复杂场景(如环岛、U型掉头)中的表现仍需改进。

理想汽车端到端+VLM系统
理想汽车的端到端+VLM系统在实际体验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高速收费站、U型掉头等复杂场景中实现了全程零接管。此外,理想汽车还首发了全自动紧急转向AES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

3、算力与训练数据

华为ADS 3.0
华为的ADS 3.0采用了PDP网络架构,通过预决策和规划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效率。其训练算力达到6.83 EFLOPS,并计划在2024年底提升至10 EFLOPS。

理想汽车端到端+VLM系统
理想汽车的训练算力在2024年已达到5.39 EFLOPS,并计划在年底提升至8 EFLOPS。此外,理想汽车的用户版本模型经历了16次迭代,训练数据量显著增加至400万 clips。

4、用户反馈与市场表现

华为ADS 3.0
华为的ADS 3.0用户总量已达27.8万,覆盖了享域S、阿维塔12等车型。尽管用户规模较大,但在复杂场景中的表现仍有提升空间。

理想汽车端到端+VLM系统
理想汽车的AD Max车型销量表现优异,其高度平台化的车型设计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此外,理想汽车的端到端+VLM系统在用户口碑和实际体验中均表现优异,被认为是行业第一梯队的智驾系统。

5、技术创新与未来展望

华为ADS 3.0
华为的ADS 3.0通过分段式架构实现了从简单障碍物识别到深度驾驶场景的跨越。未来,随着训练数据和算力的进一步提升,其性能有望进一步优化。

理想汽车端到端+VLM系统
理想汽车的端到端+VLM系统通过一体化设计和视觉语言模型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感知与决策能力。未来,随着训练数据量的增加和算力的提升,其在复杂场景中的表现将进一步增强。
结论

华为ADS 3.0和理想汽车的端到端+VLM系统各有优势:

华为ADS 3.0:在用户规模和覆盖车型方面表现突出,但复杂场景下的表现仍有提升空间。
理想汽车端到端+VLM系统:通过一体化设计和视觉语言模型的应用,在复杂场景中的表现更为出色,用户体验也更为流畅。

4、华为ADS 3.0和小鹏AI天玑系统在端到端技术上有哪些创新?
华为ADS 3.0和小鹏AI天玑系统在端到端技术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华为ADS 3.0的创新点:

模块化端到端架构:华为ADS 3.0通过GOD感知神经网络和PDP决策神经网络的结合,实现了模块化端到端架构。这种架构去除了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车位到车位功能:华为ADS 3.0新增了“车位到车位”的智驾功能,支持自动泊车、中途修改目的地、远程挪车等功能。此外,还引入了代客泊车(Valet泊车)功能,允许车辆在停车场内自主完成行驶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算力与数据处理能力提升:华为在ICT领域的长期积累使其在AI芯片、操作系统、感知融合算法等方面具有优势。其昇腾AI芯片专为智驾设计,算力利用率高达70%,并结合垂直整合的计算平台硬件和软件技术,降低功能延迟。
场景适应能力增强:华为ADS 3.0通过云端AI训练平台进行大量数据训练,显著提升了模型迭代速度和系统性能。同时,其PDP网络决策模块能够实现长时序、多对象、强推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了驾驶决策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未来规划:华为计划在2025年实现“车位到车位”和高速L3自动驾驶试点,并在2026年推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

小鹏AI天玑系统的创新点:

全场景大模型应用:小鹏AI天玑系统是首个落地量产的端到端大模型系统,包含XNet感知神经网络、XPlanner规划控制大模型和XBrain语言大模型。这一系统大幅提升了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范围和泛化处理能力。
感知与规划一体化:天玑系统通过端到端的大模型架构,实现了感知决策一体化,无需高精地图,直接通过学习外部数据和理解驾驶需求来驱动决策。
全场景覆盖能力:小鹏P7+车型搭载的天玑5.4.0系统实现了无断点车位到车位功能,并支持智能出库、倒车自动打开360°影像等功能。此外,该系统还具备音乐律动歌词显示等创新功能。
技术升级与扩展:小鹏计划在2025年推出P7+车型,搭载天玑5.4.0系统,进一步提升智驾能力。同时,小鹏还宣布将天玑系统全量推送至所有在售车型,显示出其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和扩展性。

总结:
华为ADS 3.0和小鹏AI天玑系统均在端到端技术上进行了重要创新。华为通过模块化架构和云端训练平台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性能;而小鹏则通过全场景大模型实现了感知与规划的一体化,显著增强了系统的泛化能力和驾驶决策能力。

5、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在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的最新解决方案是什么?
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在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的最新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的完善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未来智能驾驶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的支持,以确保技术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不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例如,特斯拉在其FSD V12测试版本中,通过升级城市街道驾驶软件为端到端神经网络,展示了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强调了法律监管的重要性。

数据加密与匿名化处理
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依赖于大量传感器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传输和存储。这些数据涉及用户的位置信息、驾驶习惯等敏感信息,因此需要通过加密技术和匿名化处理来保护用户隐私。例如,一些企业可能采用区块链技术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从而减少数据泄露的风险。

跨部门合作与技术标准制定
数据隐私保护不仅需要车企的努力,还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例如,政府、行业协会和监管机构需要共同制定统一的数据隐私保护标准,以规范智能驾驶系统的数据使用和管理。

用户知情同意与透明度
用户对车辆收集个人数据的行为通常存在担忧。因此,车企需要在收集和使用数据前明确告知用户,并获得用户的知情同意。同时,车企应提供透明的数据使用政策,让用户了解其数据如何被收集、存储和使用。

技术手段的创新
在技术层面,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新型算法来优化数据处理过程,从而减少对用户隐私的潜在威胁。此外,一些企业正在探索无激光雷达的高速智驾方案,以降低对用户隐私的依赖。

行业内的最佳实践
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在数据隐私保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小鹏汽车通过引入端到端大模型,实现了从高速NGP到XNGP的全域智能驾驶体验,同时注重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蔚来汽车则通过其NIO World Sense大模型,实现了“门到门”的智能驾驶体验,并强调了数据隐私的重要性。
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在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的最新解决方案涵盖了法律法规的完善、数据加密与匿名化处理、跨部门合作、用户知情同意、技术创新以及行业最佳实践等多个方面。

6、如何解决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的黑盒问题,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
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的黑盒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其核心在于模型的不可解释性。这种“黑盒”特性使得模型的内部决策路径难以被理解和验证,尤其是在极端条件下,模型的行为可能显得不够透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引入基于规则的辅助模块
一些研究提出在端到端系统中引入基于规则的辅助模块,以增加系统在关键决策点上的可解释性。例如,通过在模型中嵌入规则引擎,可以在特定场景下提供更清晰的决策依据,从而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工作原理。

使用可微分模型
VLA模型(可全程求导的模型)是解决黑盒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这种模型不仅能够展示系统的推理过程,还能增强系统的可解释性。例如,VLA模型在实际驾驶中展现了卓越的长尾场景处理能力,并能精准理解复杂的驾驶规则,如潮汐车道、可变车道和应急车道等。

模块化端到端架构
行业内正在探索使用模块化端到端智能驾驶架构,这种方法保留了中间子网络输出的模块化特性,同时通过引入注意力图谱和多模态技术来提高整体系统的可解释性。这种架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黑盒问题,同时保持端到端模型的高效性。

结合传统模块进行兜底校验
尽管端到端技术具有潜力,但目前仍需依赖传统模块作为兜底校验手段。传统模块可以在端到端模型运行不理想时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手段展示模型的内部特征,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工作原理。例如,利用可视化工具展示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决策过程,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透明度。

引入LIME等可解释性技术
LIME(局部可解释模型-敏感解释)是一种有效的可解释性技术,可以解释任何分类器的预测结果。通过在端到端模型周围局部学习一个可解释模型,LIME能够提供关于模型决策的详细解释。

世界模型的应用
世界模型(World Model)在端到端概念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主要作用是作为数据源和推演多种可能轨迹及最佳决策的工具。通过结合世界模型,可以进一步增强端到端系统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提升社会接受度
从社会角度来看,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还可以增加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例如,通过向用户展示模型的推理过程和决策依据,可以有效缓解用户对黑盒问题的担忧。

结论
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的黑盒问题需要从技术、社会和工程等多个层面综合解决。通过引入基于规则的辅助模块、使用可微分模型、采用模块化架构、结合传统模块进行兜底校验、利用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引入LIME等可解释性技术以及应用世界模型等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从而增强系统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