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一生的使命

(2023-05-21 12:22:29)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的经典之作,他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书如其名,阿德勒就是在早年的自卑中幡然醒悟,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自我超越。

他在家中排行老三,身材矮小,与强壮高大的哥哥形成反差,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小时候学习成绩平平,后来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竟然答出了别人答不出来的难题,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找到了信心。5岁时候的一次生病,让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25岁获得医学博士,最后成为心理学巨头。

可见挫折短期内会对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长期来看,如果能从挫折中受到刺激与启发,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且努力达成目标,便是化压力为动力,将坏事变好事。

01 生活的意义

没想到阿德勒会把对生活的意义的追问作为书的开头。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意义”。我们通常用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然而我们所感受到的并不是现实本身,而是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因此生活的意义因个体感受不同而不同。

但是,意义如果只是属于个人的意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在对他人有意义时,才是真的有意义,这一点的启发可谓振聋发聩。生活的意义是给团队做出贡献,当你在思考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如何奉献自己时,你必然会不断提高自己。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
1、我与地球: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依靠地球所提供的资源生存,除此之外别无选择。需要解决自身何以在世上自立以谋生,职业问题。
2、我与他人:任何人都是人类族系中的一员,每个人必然要与他人发生关系。要学会何以与人相处,相互合作。
3、我和她:这一问题涉及爱情和婚姻。任何人的一生,无论男女,都无法避开爱情和婚姻这一问题。何以相爱,共同创造。

错误的生活意义会导致错误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纠正一个人的错误行为后,仍然会出现其他不良行为。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错误的生活意义没有被纠正。

02 自卑感与优越感

每个人都有自卑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呢,因素可能会来源于方方面面。常见的有:身体缺陷,长期娇惯和被忽视。

当个人面对一个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总会或多或少与周遭的人相比较,这种心理差距让人产生自卑感,个人的自卑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生活引起的。

其实一定程度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提升自我,达到理想状态。但是如果一味沉浸在自卑里就不好了,因为这会让人消沉,让人逃避,不敢直面挑战来解决问题,只会让情况更加恶化。

人一旦产生自卑情结,往往会产生“超越”心理,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简单地来说,即用“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理想的补偿方式,是通过改变现实生活的处境来消除自卑,甚至获得成就。这股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个人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藉以弥补心中自卑。超越自卑,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和方式,提升自身的能力。

为了获得优越感,有的人会自欺欺人。一个人表现得越是张牙舞爪,气势凌人,有时候只是为了虚张声势,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采用虚荣的方式来增加优越感以掩盖问题。

如果产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没有克服,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所采取的每一个自欺欺人的行动都只是让他的自卑感更加强烈罢了。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勇气,需要树立新的正确的目标。

优越感目标人人都有,依赖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目标需要看是否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如果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那么这样的优越感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

追求优越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努力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只有那些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努力的人和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能够超越生活,顺利获得优越感。

03 环境

人的心理不决定于过去、遣传或环境,但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人具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各尽其责。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和事件,还能够进行创造和改变环境。

人的所有行为都具有明确的目标。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的三条途径:出生顺序、对梦的解释、对早期的回忆。

一个人的记忆与生活方式绝不会分道扬镳。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幸,他会对不好的事情的记忆格外深刻。

儿童不良行为的四个目标:寻求关注、权利、报复、假装无能。

人生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选择的依据来自个人对生活的环境和自己身心所感受到的印象感觉,依赖于他对这些印象与感觉的诠释方式。

儿童制造事件,只是想从父母那获得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当家里出现新的成员,孩子有了弟弟妹妹,这时家里的中心发生转移。

不能娇惯孩子,要让孩子对他人产生兴趣,学会合作之道,而不是成为一个只关注自己的人。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

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生活方式,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父亲也要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参与进来,关心关注孩子的成长。

家庭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了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儿童不会在一个经常遭受责备和惩罚的地方培养出什么兴趣。儿童如果在家里得不到想要的温暖,社会上的不良份子可能就会有人替你乘虚而入了。

12岁至14岁的孩子大致会更清楚他们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假如一个孩子到这个年纪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些什么,那真要为他感到悲哀。阿德勒的这句话有点扎心哦,这么多年过去了,到如今又有多少人在这个年龄段实现了这一点呢?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把性格和智力的发展全部归之于遗传,那他在这一行是干不出什么成绩的,孩子不缺少智力和个性上的潜力,缺少的是发现和培育。

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孩子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合作的准备,如今的教育过于注重个人的价值和成功,总是在强调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应该去付出什么。

阿德勒非常注重自我贡献,要关注他人的需求。贡献需要能力,而在每种非凡能力的背后,都是对兴趣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当我们家的小宝哭闹时,我常常会请大宝来帮忙,这时她经常能想出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能让小宝停止哭吵。比如小宝不喝冲泡的牛奶,但是竟然喜欢拿牛奶罐里的羹匙自己挖牛奶粉吃,而且很快能止哭。比如拿一个毛绒绒的小玩具就可以将他逗开心。有时候不免感叹还是小孩了解小孩,大人们不妨多让大宝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宝也能从中找到相应的成就感。

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主要表现在双方身心相互吸引,有共同生儿育女的愿望,生活中能心心相印。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需要团体社会的认可,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最重要的一点,人一定要有兴趣和热情,兴趣让你能从心所好,而热情能让你能锲而不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