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员工返乡认定“非法营运”,“执罚”频现需要公民为权力打造制度笼子
上海宝冠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分部老总舒双友,深感农民工兄弟过年返乡太辛苦,2月2日上午,特派公司技术员彭勇驾车,送6位农民工兄弟姐妹返回黄梅县老家。不料,途中遭遇黄冈市团风县运管所工作人员查扣车辆,以“涉嫌非法营运”为由,要求缴纳3000元罚款才能放行。当晚6点,彭勇被迫借了1300元凑足1500元才脱身。(《武汉晨报》2月5日)
《道路运输条例》指出,非法营运是指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行为。那么,非法营运就是要有金钱交易和牟利为目的。那么,公司老总派本单位的技术员,用自己的车送员工回家过年,并没有收员工一分钱,“非法营运”谈何成立?尽管彭勇在车上立了一个“出租”字样,但这完全可以说清楚,而运管所的并不询问6位农民工,违背“孤证不立”的规则,执意要对彭勇处罚,如此一意孤行的态度,着实令人费解。
除了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外,我们的确很难找到其他原因来解释这种运管部门的这种行为。能佐证这种“执罚”思维的还有:其一,运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先对彭勇做出3万元的书面处罚决定,事后又依据其申请酌减为罚款1500元,罚款也可以讨价还价,再次证明罚款是主要目的;其二,执法机关作出的罚款决定,是要由当事人向财政专用帐户交纳,但是,运管所的执法人员却直接向彭勇收取1500元现金,违反了我国行政罚款“收支两条线”的明文规定,如此迫不及待的行径,他们不是以“执罚”为目的,还是什么呢?
举例来说,执法部门可以动辄对公民处罚数以万计的罚款,理论上公民对处罚不服可以到法院进行诉讼,但囿于时间、精力、金钱等因素,公民较少能提起诉讼,为何当初执法部门要对公民进行大额处罚时就不需要申请法院批准,由法院对两方进行听证后再裁决呢?再比如,每到年关,执法就频频变身为“执罚”,但我们四处只见“执罚”的身影,却不见纪检监察机关对执法本身进行检查的身影,对违规的执法人员往往也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