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食物链”缘何至今畅通无阻
杨
涛
5月15日,广东省湛江市中级法院在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开庭审理了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朱育英涉嫌受贿、行贿一案。据指控,朱育英在担任信宜市委书记兼该市人大常委会期间,在信宜市属干部提拔、交流、换届任用以及工程发包、支付工程款等事项中,涉嫌受贿人民币1300多万多元,港币300多万元,美元20多万元。(《广州日报》5月16日)
论职位,朱育英不算很高,不过是个副厅级干部;论犯罪数额,虽然总额达到了1700多万,但在贪官动辄贪污受贿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今天,这个数额并不特别惊人。但这个案件还是有看点,这当然不是众多媒体所说的,他因为害怕收了钱一分钱都不也用,而是在于,它再一次揭示官场的“潜规则”:即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食物链”,而且这个“食物链”是根深蒂固、经久不衰。
朱育英收受的贿赂,大部分来自干部提拔、人事调动、换届任用过程中。比如2005年,信宜市某镇镇长梁某被提拔为该镇党委书记,为感谢朱育英的关照,梁某在当年5月来到朱育英的办公室,送给朱20万元人民币。2006年12月,经朱育英同意,梁某调任信宜市区东镇街道办党委书记,他在到任几天后送给朱30万元人民币,朱再次收下…….
侦查认定,朱育英先后收受了当地57名干部共计人民币1238万多元、港币360万元、美元20万元。而朱育英收到的钱并非都自己吞下,为了升迁,他也要孝敬上面,2008年,朱育英为谋求茂名市副厅级职位,约请茂名市原市委书记罗荫国吃饭。期间,朱育英贿送给罗荫国20万港元。
朱育英的所作所为,再次揭示在一些地方的官场存在的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贪官们贪污、受贿所得来的钱,是不能自己独吞的,“自己得一点,向上送一点”。在官场中,形成一条无形的“食物链”,即高官吃大官,大官吃小官,小官吃百姓。否则,他就不可能再进一步升迁,甚至有可能翻船落马的。但是,这条官场的“食物链”却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7年前的黑龙江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案中,我们就清楚地看到这条隐形“食物链”:向上,则给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黑龙江省原政协主席韩桂芝等众多高官送钱,其中,韩桂芝一次就收受马德送上的80万元人民币转给了其妹;向下,则牵涉到绥化市下辖10个县市,有半数以上县市的处级以上干部涉案,仅绥化市各部门一把手就有50多人牵扯进去。
官场之所以会形成隐形“食物链”,其根源就在于官场的用人机制,因为,在异地为官、人大选举走过场的地方,官员的任命都是自上而下,官员的前程决定于上级手中。因此,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为了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就不得不削尖脑袋来讨好上级官员,包括送钱送礼,制造各种政绩。同样,官员向上送的钱不会白送,他们就要变本加厉地向下级官员收回来,而底层官员则只能向无权无势的民众勒索,或者贪污公款来弥补损失。
有了这个无形的官场“食物链”
,不但官员升迁无忧,而且由于官场的利益输送,造成官员结成团,形成强大的“圈子”和“保护伞”,使得腐败极难查处。同样,官场“食物链”还严重地腐蚀了官场,正直之人如果不进入这一圈子,不向这一圈子输送利益,那就将永远排斥在仕途的道路中,迫使一些人不得不放弃原则而加入这一圈子。
早在若干年前,在马德案发后,针对逾演愈烈的官场“食物链”现象,我就发表文章指出必须警惕官场“食物链”引发的官场和社会溃疡,但是,时至今天,官场“食物链”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是更加明显了。看来,如果不大力改革用人制度,不大力推行民主法治,官员们将难以摆脱官场“食物链”的阴影,更多的官员会因为相同的原因走上审判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