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强奸疑犯判决争议中的法治焦虑
(2010-12-29 21:23:38)
标签:
杂谈 |
打死强奸疑犯判决争议中的法治焦虑
母亲得知女儿被强奸后,悲愤难当,拉上弟弟喊上朋友找“坏蛋”兴师问罪,结果却在一众群众的“助威”中,将“坏蛋”殴打致死。12月27日,该案在广州中院一审宣判,陈雪香犯故意伤害罪获刑5年,其弟陈建雄犯故意伤害和非法持有毒品两罪,获判17年徒刑,同案人汤炽辉则获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三人还需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近50万元。(《广州日报》12月28日)
按照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陈雪香有自首情节,加之被害人可能存在重大过错,对她判处5年刑罚,也是在法定量刑幅度之内,判决本属正常。当然,如果考虑陈雪香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她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刑五年也未尚不可。不正常的在于,网民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地指责甚至诅咒法官判决不公,甚至认为陈雪香率众打死强奸疑犯是值得歌颂的义举。
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社会、法治社会,就是每一个人都交出自身的许多权利,包括交出自己自然状态下的“执法权利”,由公众选举出的公权力机关来统一执掌行政、司法等权力,裁决人们之间的纠纷、制裁罪犯,以结束“一切人反对一切人战争”。就制裁罪犯而言,公民当然享有扭送罪犯和正当防卫等自力救济权,但是,审判罪犯、惩罚罪犯都应当由公权力依照法律来进行,如果人人都有权进行“私刑”惩罚罪犯,法治就荡然无存。
在对陈雪香行为一片叫好和对法官的指责声中,我依稀看到启蒙法治意识的焦虑。在“依法治国”作出治国方略提出十三年后的今天,许多公民其实并不理解法治的真义,或者依然不推崇法治,抑或仅仅将“法治”当成一种口号。对于疑犯,他们不是寻求法律惩罚来达到公平、正义,仍然满足于行“私刑”的神速与快意,在人情与法律冲突之中,仍然习惯于将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他们不知道,法治失之于迅速、失之于简便,其实是在带领人们走出茹毛饮血的“丛林社会”,其实是更周全地保障包括行“私刑”者在内的每个人的合法权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