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数量敏感, “治堵”恐成“治民”
(2010-12-21 23:09:15)
标签:
杂谈 |
公车数量敏感, “治堵”恐成“治民”
记者独家获悉,北京市治堵方案的配套细则已经在制定中。据北京市交管局内部人士透露,此前公众关注的买车摇号、限购等治堵意见在细则中都有体现,或将在2011年1月正式施行。上述人士称,细则最后的定稿还需要北京市政府最后拍板。(经济观察网12月20日)
因为,公权力机关可以利用让这种信息不对称,偷梁换柱,在暗地里不断增长公车数量,还声称自己在控制公车数量,是为“治堵”作出贡献,而实际上,则是利用此番“治堵”,让公民的私车为公车让道,道路更加畅通实质是公车更加畅通。“治堵”,公权力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更可怕的是,纳税人依法交纳了税收,成就了公共财政,本身对财政的开支就有知情权、决策权。可是,公众至今对于公共财政的预算、决算的具体项目并不知情,对于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消费也是一头雾水,更不用说,官员的财产收入。如今,连“公车数量”都成为“敏感词”,我们不知,为何公权力一身都是“敏感”部位,但是我们清楚,在敏感词增多的背后,则是公众权利的虚置,是公众权利是空洞化,是权利与权力的不对称,是民主和法治的退步。
如果公车数量不准确公布并且不动态地公布公车的数量,那么控制公车增长就成为一句空话,而不控制公车的增长,则将演化成为针对公众权利限制的一场运动,而权力则将再次在限制权利中受益,“治堵”就成为“治民”。由此可见,“治堵”的核心和难点仍然在于“治权”,就是要治理公共权力,关键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并从知情公车数量成长为知情公共财政的开支,从知情公共财政的开支到参与决定公共财政的开支,则我们不仅为“治堵”作出贡献,更在民主财政上大大地前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