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餐桌”别成为了“权力盛宴”
杨涛
近日,河南省荥阳市出台措施,要在全市设立1000多个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多个慈善大使,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宣布,要将荥阳打造成“慈善城市”。(《京华时报》8月11日)
关于慈善,在民间与政府之间,其实是有一条很清晰的界线。政府对于公众福利的主要职责在于救济,救助那些无家可归和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公民,而慈善作为一种由爱心和自愿推动的事业,主要应当由民间组织来进行;政府在慈善上的作为主要在于培育民间慈善组织,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做好慈善事业的“守夜人”。
然而,在河南省荥阳市,一切似乎变味了。8月,荥阳市慈善总会发出倡议,希望全民参与慈善活动,这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然而,在不经意间,政府却高调介入了。在8月5日,荥阳市委书记杨福平宣布,在全市开展全民慈善活动,并出台十项措施,包括设立募捐箱、“慈善饭桌”等。荥阳市还组建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四大班子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是荥阳市民政局局长。
政府介入慈善的意图很明显,因为,政府是要借助慈善来打造“政绩工程”。市委书记杨福平对媒体说“荥阳要通过这次活动,打造成‘慈善城市’”,他还表示:荥阳将形成1000个左右的慈善组织,推举出5000名慈善大使。时下,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世界经济还不能说已经探底,要靠发展经济来创造政绩难以上青天,但是,打造“慈善城市”却是一个法宝,这不但给为政者一个光鲜的外表,而且,这种“政绩”的打造比GDP的增长轻松容易多了,政府具有这种信心。因为,政府拥有公权力,公权力可以依靠强制和动用政府资源做到通常利用爱心宣传和自愿难以做到的事情,让慈善捐款的数额呈几何级的增长,从而笑傲“群城”。
可想而知的是,尽管荥阳市打着号召和自愿的旗帜,有着募捐箱、“慈善饭桌”体面的外衣,但权力在“自愿”的慈善活动中将无处不在。也许,民营企业家在官员的盛情邀请之下,在“慈善饭桌”的觥筹交错之中,半推半就地完成了爱心奉献;也许,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职工尤其那些完全仰赖于财政发工资的教师们,养家糊口的那些收入都将假“自愿”之名或多或少的进入了慈善款之列。我之所以敢于做出这样的推测,因为我深知公权力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扩张性,公权力为实现自己的目的往往要将权力扩张到极限。并且,强制慈善捐款有大量的前车之鉴。比如,2006年,山东省威海为完成全市募集善款2亿元的目标,专门下发“建立考核制度”。威海市此次募捐活动一个未经公开的标准是:厅级干部最多3000元,最少1000元;处级干部最多2000元,最少500
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少于100元。(《公益时报》2007年8月7日)
当心“慈善餐桌”成为“权力盛宴”,这是我的忠告,也是众多网民对荥阳市持强烈异议之所在。事实上,政府可以通过权力和“运动”让慈善款超常增长,但却是让民众离爱心和慈善本质越来越远,依靠强制是无法培育慈善之心,更无法打造“慈善城市”。今天,我们慈善事业面临的瓶颈和困境,恰恰是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缓慢和活动空间狭窄。慈善事业主要靠政府及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协会来推动,慈善迟迟不能脱“权力之奶”。而国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远离权力之手的地方,恰恰是慈善事业增长的地方。所以,打造“慈善城市”,最需要的就是政府放弃直接插手慈善事业,政府应当大胆地放手让民间去推动慈善事业,培育民间慈善组织,给予民间组织登记方便、减税优惠、宣传便利,打击侵犯民间慈善组织合法利益的行为,让慈善回归爱心与自愿轨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