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文学历史韩愈张中丞传 |
分类: 雅雨讲堂 |
/user/yayusw/image/20210117/20210117182994979497.jpg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1,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2,得李翰所为《张巡传》3。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4,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5。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尽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11,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12,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13,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14!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15,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16,弃城而逆遁17?苟此处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18,将其创残饿羸之余19,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20。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21,沮遏其势22,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23,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24,设淫辞而助之攻也25。
余尝从事于汴、徐二府26,屡道于两府间27,亲祭于所谓双庙者28,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9,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30,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31,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32,矢着其上砖半箭33,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34!”愈贞元中过泗州35,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36!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37,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38,好学,无的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39,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40,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41,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42,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43。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44,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45,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user/yayusw/image/20210117/20210117184389998999.jpg
【注释】
1元和(806年 - 820年):唐宪宗李纯的年号。
/user/yayusw/image/20210117/20210117183968216821.jpg
【教学提示】
一、本篇题解
张中丞传后叙:张中丞即张巡,唐邓州(今河南南阳县)人,开元进士。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乱,当时张巡任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起兵讨贼,在雍丘屡次挫败安禄山部将令狐潮。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死安禄山后,派部将尹子奇率兵十余万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率兵至睢阳与太守许远会合,固守睢阳,诏拜御史中丞。后终因兵尽粮绝,睢阳被叛军攻陷,张巡殉难,一些士大夫官僚攻击他固守睢阳愚而有罪,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中丞传》给唐肃宗,辨别张巡固守睢阳的事实真象,为之伸张正义。韩愈此文是对《张中丞传》的补充,故称“后叙”。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
/user/yayusw/image/20210117/20210117184065196519.jpeg
韩愈本人的散文创作是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中最辉煌的实绩,无论说理、叙事、抒情,大都写得才华横溢,笔力雄健,汪洋恣肆,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树立了新型散文的典范。
/user/yayusw/image/20210117/20210117184597529752.jpg
《<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睢阳是江淮的屏障,而唐朝廷军队的给养主要依赖江淮地区,因此,坚守睢阳,对制止叛军南犯,保障给养由淮河、长江溯汉水进入唐军后方,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史家认为,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之功,不亚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功绩。
《后叙》的写作,有其现实针对性。当时距张、许殉难虽已半个世纪,但由安史之乱开始的藩镇割据并未停息。社会的动荡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对张、许缺少公正的评价。唐宪宗即位后,以武力削藩,但不少人主张姑息,反对用兵。因此,本文的用意,不限于评价张、许,实际上是对专务姑息、为叛乱势力张目者的回击。
四、写作特色
宋人张耒说:“韩退之穷文之变,每不循轨辙。”(《明道杂志》)本文忽而议论,忽而叙事,其间又插入描写和抒情。前三段先通过议论,破小人的诬蔑,后两段通过补叙遗事,彰英雄之业绩。而从材料来源泉看,则是先据李翰《张巡传》所提供的事实,进行论辩,然后根据作者在汴、徐二府的见闻和张籍所提供的材料,补叙英雄遗事。
就议论部分看,开头一段,寥寥数语,简直类乎日记或读书札记的写法。第二段辨许远之诬,多用推论,由于许远所受的诬蔑太重,在阐明一层层事理之后,不免有悲慨深长的抒情插笔。第三段虽然也是议论,但由于睢阳保卫战功勋卓著,有目共睹,所以话语蹈厉奋发,咄咄逼人。
四五段同是叙事,四段专叙南霁云,情节紧张,气氛浓烈,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激昂。五段为了统合比较分散的材料,语言则显得自然而随意,节奏也较舒缓。这两段,文笔有拙朴处,有渲染处,有很带感情的叙述,有精细的描绘刻画。可见,在段与段之间,以及在语言、精神、境界等方面,确有多种变化。但这些变化绝非纷然杂陈的大杂烩,而是于多样之中仍见浑成统一。这除了组织结构之功外,还因为篇中有一对张、许壮烈殉国而又蒙冤的悲剧感激荡于字里行间,成为统贯全篇的文气。一、二段因张、许蒙冤未白,这种悲剧感处在被压抑的状态,故层层申辩,文气比较收敛。三、四段由辨诬转入主动进攻和正面歌颂,悲剧感强烈地向外激射,文气也显出盛强凌厉之势。五段则由高潮转入回旋和余波,悲剧感也化为悼念缅怀的情绪,文气随之显得委婉纡徐。由于全文自始至终带着这种悲剧感,所以虽变化多姿,却仍具有统一的基调。
五、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本文的写作特色。
2.韩愈古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user/yayusw/image/20210117/20210117184972077207.jpg
(选自宁稼雨主编《新编大学语文教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