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历史文化魏晋山涛 |
分类: 随笔杂谈 |
/user/yayusw/image/20210107/20210107190175467546.jpg
山涛(205-283)是“竹林七贤”中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争议的原因是他进入司马昭政权中任职,并同时劝说嵇康也入朝为官;嵇康因此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成为千百年来世人将山涛视为反面人物的有力根据。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在相关几篇文章中,曾将“竹林七贤”分为三类:其一以嵇康为代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二以山涛、向秀为代表,“卖身投靠”;其三以阮籍为代表,“企求生命与良知两全”。
现在需要特别说明和厘清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卖身投靠”人士,并非清一色的真心“卖身”,真心“投靠”。的确不乏真心“卖身投靠”者,但也有形为“卖身”,实并未真心“投靠”,依然保持一颗纯洁灵魂者。山涛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一、山涛春风得意时为什么要急流勇退?
山涛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他的家族背景没有为他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他能出人头地,主要是他个人努力和某些机遇的作用。
/user/yayusw/image/20210107/20210107191959815981.jpg
山涛少年时没有留下什么“称象”“让梨”之类聪颖故事,他从得到“纲纪天下”美誉到初入政坛,整整用了二十三年时间(17岁-40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懂得在认定既定人生目标的基础上,如何在漫长的时光中,用坚韧的艰苦努力去弥合和消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尤其是家族社会地位(小族)这些无法选择的不利因素。
山涛用长期坚韧努力换来的最重要收获就是超人的识见判断。山涛从一个小族之家子弟步入政坛,加入“竹林七贤”,其中重要的秘诀就是他超人的识见判断:
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 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 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世说新语·贤媛》)
山涛年长嵇康5岁,长阮籍20岁,按年龄辈分应该算是阮籍的长辈了。但他却认为此生“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这个判断不仅得到妻子的赞许,也得到嵇康、阮籍本人的认可。
/user/yayusw/image/20210107/20210107192172477247.jpg
如果说山涛与嵇康、阮籍“相同”之中仍有“相异”之处的话,那么对于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设计应该是重要一点。嵇康和阮籍虽然也象征性地有过“中散大夫”“步兵校尉”这类官职头衔,但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人生经历中最最微不足道的内容。但山涛却有所不同,因为曾经受到司马懿“小族”的嘲戏,他是很想来个咸鱼翻身,改换门庭的。所以,他和嵇康、阮籍都在关心时政,但初衷却不尽相同。
比如,司马懿与曹爽直接的政治角逐是当时社会的政治焦点,阮籍和山涛都在关注,但角度却不同。就在高平陵事件发生前一年,曹爽还是势焰冲天的时候,阮籍却婉言谢绝了曹爽给自己的参军任命。而山涛对这场政局的关注则是另一种情形: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功曹、上计掾。举孝廉,州辟部河南从事。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邪!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邪!”投传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遂隐身不交世务。(《晋书·山涛传》)
/user/yayusw/image/20210107/20210107192121212121.jpg
不过,山涛的这次退隐,仍然还是技术性退隐,并非真心要退出政坛。因为他那个“纲纪天下”的理想尚未实现。这一点,他还在早年贫寒时候就已经向妻子交代得清清楚楚:
初,涛布衣家贫,谓妻韩氏曰:“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但不知卿堪公夫人不耳!”及居荣贵,贞慎俭约,虽爵同千乘,而无嫔媵。禄赐俸秩,散之亲故。(《晋书·山涛传》)
正因为有“三公”目标的支持,所以他这次退隐只是权宜之计,遇到合适的机会他仍然还要出山大展宏图。
/user/yayusw/image/20210107/20210107192521112111.jpg
/user/yayusw/image/20210107/20210107192673437343.jpg
(本文摘选自《魏晋人物谈|山涛:出污泥而不染》,《文史知识》2020年第12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