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历史文化孔融人格 |
分类: 随笔杂谈 |
孔融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很高,原因就是那个古往今来妇孺皆知的“让梨”故事:
/user/yayusw/image/20200713/20200713090495909590.jpg
(孔融)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后汉书》孔融本传李贤注引《融家传》)
在大多数人心中,孔融就是这么一位知礼节,守本分的乖巧小儿。然而,从中国文化史的历程来看,孔融的文化属性定位,却恰恰与此相反。他不仅不是一位循规蹈矩,温文尔雅的书生,相反却是一位与封建礼教不共戴天,与皇权统治势不两立的士人独立人格与社会批判的先行者。
孔融最终成为社会批判的先行者的基础是他作为士人独立人格的形成。这一点,既有他天赋的原因,也有后来各种机缘使他变为社会公众人物的推动。
孔融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与众不同、超然卓异的风采:
/user/yayusw/image/20200713/20200713091082718271.jpg
这李膺家门槛高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世说新语·德行》)在当时人物品藻风气盛行的社会环境下,“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孔融一个十岁孩童,不仅以智慧敲开当时李膺家的高门壁垒,登上“龙门”,而且还轻而易举地怼回战胜大名士陈韪的挑衅式玩笑。难怪李膺听了之后“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后汉书·孔融传》)。此举在当时人物品藻背景下社会舆论界所引起的地震般反响,必定一举奠定孔融的最佳公众形象。
孔融又一次征服社会舆论,再次名声大噪的事件是他十六岁的时候。当时有个叫张俭的名士,得罪了位高权重的宦官中常侍侯览,被侯览追捕得四处逃窜。实在走投无路,就投奔了好友,也是孔融的兄长孔褒。可不巧的是当时孔褒有事外出不在,孔融就替哥哥接待并隐藏了张俭。这事后来被捅出来曝光,就面临兄弟俩谁来领罪的问题。兄长说,人家是奔我来的当然我领罪;弟弟说,事情是我做的,敢做就要敢承担责任。这样弄得县令也很为难,就去问孔融的母亲,结果母亲说,家里出问题当然是家长的责任,罪责在我。这下子县令就更为难了,只好请示朝廷。朝廷无奈之下,只好让兄长孔褒顶了罪(见《后汉书·孔融传》)。孔融做了此事不但没获罪,反而名气更加倍增。
至此,孔融的社会知名度已经非常高,算上是一位社会公众人物了。从这时开始,孔融逐渐开始形成士人独立人格,出现很多具有乖张个性特征的行为方式。
/user/yayusw/image/20200713/20200713091027042704.jpg
孔融荣升之后,本可以踌躇满志,大展宏图。可上任没几天,因为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合,便又托病回家休养了。慢慢地,孔融的独立人格和个性特征也就愈发明显突出了:
/user/yayusw/image/20200713/20200713091183398339.jpg
把守门人当成老友蔡邕拉过来喝酒,既看出孔融对蔡邕的一往深情,又表现出他这种独特方式中含有的独特个性。他的独立个性特征甚至通过家庭教育影响到下一代: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世说新语·言语》)
小小孩子竟然酒瘾大发,五岁竟然趁着父亲午睡偷酒而饮,这幅精彩的酒徒之家图恐怕是古今中外难找了。更为精彩的是,面对哥哥“何以不拜”的质询,五岁小儿竟然还能以“偷,那得行礼”回应。这短短的回应中,酒量、知识、智慧,汇集成为独特个性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精彩的个性表演不能不说是父亲的基因遗传所致。
/user/yayusw/image/20200713/20200713092297169716.jpg
(本文节选自宁稼雨《孔融:士人独立人格与社会批判的先行者》,《文史知识》2020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