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历史庄子秋水文学 |
分类: 随笔杂谈 |
《庄子·秋水》(节选)
/user/yayusw/image/20200704/20200704235262826282.jpg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1,拘于虚也12;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3;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4,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5,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6。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7,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8。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9,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0,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1。方存乎见少22,又奚以自多2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5?号物之数谓之万2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7,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8,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29,终始无故30。是故大知观于远近31,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32。证曏今故33,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34,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35。明乎坦涂35,故生而不说37,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38,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39,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40。’是信情乎41?”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2,故异便43,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44。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45;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46。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47;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48;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49。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50。’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51,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52,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等矣53。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54。以趣观之55,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56。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57;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58。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59。梁丽可以冲城60,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61。故曰,盖师是而无非62,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大小之家63!”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64,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65;无拘而志66,与道大蹇67。何少何多,是谓谢施68;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69,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70,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71。兼怀万物,其孰承翼72,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73;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74。年不可举75,时不可止;消息虚盈76,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77,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78,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署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79,言察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蹢躅而屈伸80,反要而语极81。”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82,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勿失,是谓反其真。”
/user/yayusw/image/20200704/20200704234933463346.jpg
【注 释】
时:按时令。
【教学提示】
一、《庄子》简介与本篇题解
/user/yayusw/image/20200704/20200704235179537953.jpg
《庄子》一书,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内篇大体为庄子自著,外篇和杂篇则是后学所作。庄子认为一切事物经常在变化着,人对于这种变化是无可奈何的,只有服从。因此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斗争。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质的差别。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本篇借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通过河伯与北海若之间的对话,阐发了万物平等的道理。在本篇中,通过北海若之口,否定了一切事物的质的差别,认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是非、善恶、得失、荣辱等都是一样的。他所寻求的是一种无是非、无得失、无荣辱的虚无缥缈、逍遥漫游的精神状态。
二、“万物等一”的精神境界
“齐物论”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齐物”,是说庄子认为世间的事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是非、大小、得失、善恶等,都是相对的。万物都是“道”的体现,因而是齐同的,那么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评论,当然也应该是齐同的。本篇通过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所阐发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在故事中,海神先说明了大与小的差别是相对的,因此大与小应该不存在质的区别,由此引伸,将善恶、是非、成败都纳入等一之中。他从“道”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都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一切都随着“道”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流转而不同。因此真正的智者要顺应天地的变化,复归自然和本真。庄子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待世间万物,而且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间万物,于是他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和物我的分别,达到了这样一种“万物等一”的精神境界。
/user/yayusw/image/20200704/20200704235214681468.jpg
庄子自其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寓言是庄子经常用来阐明哲理的手段,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庄子》的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刘熙载称赞《庄子》的寓言为“意处尘外, 响落笔端。”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单纯通过概念和哲学推理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和暗示。因此,《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中去体味、领悟深刻的哲理。同时,《庄子》寓言中的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又是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在本篇中,河伯与北海之神若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都是虚构出来的寓言人物。庄子通过他奇幻的想象,由河伯的游历,引出海神若,通过他们二人之间的对话,层层譬喻,阐发了“齐天地,同万物”的道理。二人之中,海神若思想深刻而睿智,寄托了作者的精神和人格追求;河伯则更世俗化,更像一个凡人,同时也显得更加生动、自然。
四、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思考与练习】
1.《庄子》是怎样一部书?其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2.结合本篇内容,谈谈《庄子》中的“齐物”思想。
3.结合本篇谈谈《庄子》中寓言的运用?
/user/yayusw/image/20200704/20200704235512881288.jpg
(选自宁稼雨主编《新编大学语文教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