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文学作品赏读·高启《秋柳》

(2020-06-15 09:31:17)
标签:

读书

文学

历史

高启

秋柳

分类: 随笔杂谈

高启《秋柳》


http://pb3.pstatp.com/large/pgc-image/7f6581b10ad74e54a123baf841977dbb

高启《秋柳》


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

(《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徐澄宇、沈北宗校点)


http://pb3.pstatp.com/large/pgc-image/bb67b46d9e5649118bb7e0ab0e23aff4

《高启集》


【注释】

“欲挽”句:意为秋天的柳树已经衰败,想折柳枝赠别已是不可能了。汉代长安灞桥边多柳树,主人送客至灞桥常折柳赠别。后人即以折柳为送别的代称。 都门:京城城门,此处指南京。 毵毵(sn):柳条细长的样子。 杀:通“煞”,形容极甚。 桓司马:东晋大司马桓温。《世说新语·言语》篇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意为树也这样大了,人又怎么经得起岁月的流逝呢! 汉南:指江陵。桓温北伐由江陵出发,汉水流经江陵。

【教学提示】

一、 本篇题解和作者简介

http://pb3.pstatp.com/large/pgc-image/ec2bd5829cb84f4ea1cf13bdecbd35a8

高启像

高启(1336~1374年) 是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他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唐魏晋各代,师古而后成家。他才思俊逸,风格多样,为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有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高启的诗歌博采各家,兼师众长,各体俱擅,变化开合不拘于一体,诗风清新超拔,为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

本篇是一首咏物抒怀的绝句。通过对于秋柳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年华流逝的感慨。这首绝句,写得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在明白晓畅的描述中,流露出了诗人心中那淡淡的怅惘和孤寂的心绪,堪称明诗中的佳品。


http://pb3.pstatp.com/large/pgc-image/053e14d91fe642a1aef8cac405d155b0

高启《秋柳》意境


二、 怀古伤今的悲凉心绪

高启是一个早熟的诗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他才十六岁,便已经在当地的青年诗人中脱颖而出。青年的高启,怀抱着远大的志向,向往着一种超脱自由的精神境界。他自称“青邱子”,并且说自己“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

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战乱频繁,人人自危的元末。当时,战火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灾难和痛苦,诗人亲历亲闻,对此有着很深的感受。他的一首关于战乱的诗《吴越游记·过奉口战场》中形容当时的景况是“上有饥鸢声,下有枯蓬根。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并且感叹道“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

明朝建立后,他虽然在政府中担任了文案一类的小官,但新政府对文人的高压政策使他整日生活在恐惧之中,终于在辞官之后不久被借故处斩,死时年仅三十八岁。

在本篇中诗人同样表达了长久以来的悲哀惆怅的情绪,全诗都渗透着一种感怀伤古的慨叹和对于自己青年时的理想无法实现的伤感。其中的感情,需要读者细细体会。

三、 借物咏怀和托古伤今的艺术手法

本诗是一首咏物的绝句,乍看之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仔细地品味却可以感受到终蕴含的无尽的悲凉。开头两句点题:你看那城门外昔日轻拂的柳枝,已经零乱不堪攀折了。这两句中虽无一字写秋,但由柳枝的零乱,读者可以自然联想到秋天的萧瑟。这是咏物诗的特点,虽然看来前两句句句都是在写柳枝,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情绪在里面。对于秋柳的形象的描写,带读者进入了一种莫名的孤独与惆怅的情绪之中。后两句,诗人翻进一层,借用晋代桓温的典故,抒发感时伤事的情怀。作者站立在秋风中的残柳前,刹那间时空交错,历史的沉重与千百年的悲哀同时加在他的身上,使他感到不堪重负。“愁杀”两字传神地道出了物是人非,年华流逝的感慨。诗的最后一句中的“暮雨秋风”,又巧妙地照应了诗题,同时使整首诗都染上了一种秋风瑟瑟的悲凉,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四、注意注释中黑体字词语


【思考与练习】

1.请简单介绍本诗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2.本诗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3.本诗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http://pb3.pstatp.com/large/pgc-image/cd3625e5bcc34e489afe445901bcc079

《新编大学语文教程》

(选自宁稼雨主编《新编大学语文教程》,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