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雅雨丛谈:北方羊酪与南方莼菜羹之间的“PK”

(2020-05-16 15:57:42)
标签:

历史

羊酪

莼菜羹

魏晋

南北文化

分类: 随笔杂谈
  

魏晋时期北方人这种胜利者的狂傲之气不仅表现在晋武帝身上,其他中原贵族,也每每以此亵渎吴人。


/user/yayusw/image/20200515/20200515174557895789.jpg

当吴亡后,中原大族王浑来到建邺,在酒酣之后,趾高气扬地对吴人说:“值此亡国之际,诸位没有什么遗憾的吧?”这股得意忘形而又盛气凌人的狂态,足以令吴人咬牙切齿,不堪忍受。周处答道:“汉末大乱以来,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很快结束了,亡国的不仅是吴人,魏不也被晋所取代了吗?所以怀有亡国之憾的,又岂止我们吴人?”于是王浑羞愧难当(见《晋书·周处传》)。周处这几句软中带硬的回敬,也表明吴人国虽亡,而志不辱,分毫不让的对立情绪。

/user/yayusw/image/20200515/20200515174650805080.jpg

    吴亡以后的最初几年,江南大族顾虑重重,不肯入洛,主要原因就是不肯领教中原人的白眼。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吴亡后退居旧里几近十年,闭门勤学,太康末始入洛阳。“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陆机入洛后,也自称“蕞尔小臣,邈彼荒遐”(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陆云《答张士然一首》也有“感念桑梓域,仿佛眼中人”的句子,可见其自卑情绪和桑梓之感。

当少数吴人接受亡国的事实,被迫入洛,对他们来说,是被逼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而到了洛阳以后,他们敏感的神经,总是能清楚地感觉到中原人在言行中处处表现出来的优越感,从而使吴人感到无比的屈辱和难堪,所以也毫不客气地予以反击。

/user/yayusw/image/20200515/20200515174685008500.jpg

当蔡洪来到洛阳,很快就有洛阳人问他:“新政权刚刚设立,众位公卿奉命延揽人才,要从卑微低贱者中寻求才能出众者,从隐居山林者中选取才德贤明之士。先生是南方的亡国遗民,有什么特异的才能来这里参加人才竞争呢?”蔡洪毫不客气地回答说:“夜光珠不一定都出于孟津附近的黄河中,巴掌大的璧玉不一定都从昆仑山开采出来。大禹就出生于东夷,周文王则是出生于西羌。圣贤的出生地未必有固定的处所!当初武王伐纣的时候,把殷商的顽民迁徙到洛阳,各位莫非就是这些顽民的后代?”

/user/yayusw/image/20200515/20200515174740684068.jpg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又见载于《晋书·华谭传》和《太平御览》卷四六O引《文士传》,均作华谭事。故刘孝标注称《世说》为穿凿。其实这正可以理解为在中原人每每可见的无礼面前,吴人当中流行的反击措辞,以塞洛中人士之日。而把洛人骂为殷之顽民,并非蔡洪、华谭所创,正是当时比较流行的谚语。据《洛阳伽蓝记》,洛阳城东北有上高里,为殷之顽民所居处。高祖名闻义里。迁京之始朝士住其中,迭相讥刺,意皆去之。北魏时成淹和王肃在朝歌也以殷顽民的典故相互戏笑(见《魏书·成淹传》)。这说明从西晋到北朝,殷迁顽于洛邑之事一度流传不衰。可见吴人虽然到了洛中,但南人北人间仍有很多这样能够反映双方对立情绪的口角。

/user/yayusw/image/20200515/20200515174740194019.jpg



/user/yayusw/image/20200515/20200515174911171117.jpg


陆机入洛后,前去拜访王济,王济在陆机面前摆了几斛羊酪,挑衅地对陆机说:“你们江东什么东西可以敌此?”陆机回答说:“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世说新语·言语》)


/user/yayusw/image/20200515/20200515175361606160.jpg


/user/yayusw/image/20200515/2020051517540328328.jpg


本来,羊酪和莼羹是能够代表南北饮食文化的产品,但这里已经被用来作为双方政治对立情绪的表现工具。王济的狂傲,自与王浑等人不差,而陆机的话中,既有江东人的荣誉感,又饱含对中原人目中无人的极度不满。陆机出身江南大族,又文名显溢,尚得此礼遇,他人便可想而知。


/user/yayusw/image/20200515/20200515175891509150.jpg


(本文节选自《雅雨丛谈:从吴姓侨姓关系解读魏晋南北文化的差异与隔阂》,《古典文学知识》2020年第二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