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摄影太湖石公山海灯法师 |
2018年10月22日,从太湖西山明月湾驱车前往石公山,游览以巨石明月坡、石公传说和海灯法师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太湖三大著名景点石公山。
/user/yayusw/image/20190720/2019072023470434434.jpg
/user/yayusw/image/20190720/20190720234917271727.jpg
/user/yayusw/image/20190720/20190720235048074807.jpg
三面环湖的石公山,风景美丽,湖景宜人,满目望去所有的景点都是以浩瀚的太湖为背景,感觉好像在海中的小岛上漫步。
岛上的道路有三层:贴着湖水的一圈,因为今年的雨水充足,太湖水位很高,这一圈道路部分被湖水湮灭,不便行走。上面一圈是半山腰绝壁上的路,好像也可以翻过山顶。中间一圈,主要景点都在这一圈上,我们当然也是这一圈。
进得门,反时针方向走,首先看到的“海灯法师纪念馆”,原来,石公山其实就是以“海灯法师”为人文主线的景区:海灯法师从1957年到1966年,在这里做了10年的住持,文革寺庙被砸,海灯法师流离失所,才回到四川江油老家深山去修行,后来在四川以“一指禅”武功闻名而再次出山,其实,海灯法师出名是因为武功,而从石公寺庙对海灯法师的纪念可以看到,海灯法师首先是以佛法德行慈悲为怀的大德高义为石公山的人民所怀念,这才是真正的海灯法师。
也因此,海灯法师也要魂归石公,这里设有海灯法师的灵骨塔,留有舍利子。
石公山山景区 ,位于西山岛东南角,因昔有巨石如老翁而得名。论山高,石公山是微不足道的,海拔不过50米;论山势,石公山也是不足挂齿的,谈不上什么险峻雄伟。然而它却是以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风姿,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游客。
石公山是一座青石山,背倚丛岭,斗突太湖,山衬水映,美景天成。石公山怪石嶙峋,岩壁陡峭,洞穴众多。明朝万历进士袁宏道云:“西洞庭之山,高为缥缈,怪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胜也。”清朝文人沈盼则说:“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名。”
石公山,顾名思义就是有石头公公的山,原来山前有一巨型太湖石,状若老翁,故名“石公”。石公山虽不高大,却怪石奇秀,危崖绝壁,石窟洞穴,比比皆是。水与风、气与雨,光与影,常年累月沉淀与冲刷,造物主早出了神秀的太湖石,“石有族聚,太湖为甲”。
归云洞,是上山遇到的第一处奇观:崖石耸峻,下凹为洞,崖上还有“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等石刻。洞口有一钟乳石垂挂,形似一朵白云刚刚归来。洞内青石上凿送子观音像,原系天然岩石,后经人工雕凿,形象逼真。相传,昔日太湖一带居民,到此祈子者甚多。
石公山翠柏葱郁,如碧玉浮湖,故也有“浮玉”之称,现在的浮玉北堂是个品茗观景的地方。峭壁下,粉墙黛瓦的翠屏轩,轩旁山岩似削,横开似屏,山上竹柏,青翠碧绿。夏日庭前榴花娇红似火,独占加色。明代东山宰相王鏊曾在这样的太湖山水中留下诗句:”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落霞渔浦晚,斜日橘林秋”。
西光洞有石公山灿烂一景。每当夕阳西下,一束余晖,透过对西斜向的石缝,射入洞内,光彩绚丽。其东,高12米,略呈倾斜的巨大石壁,远望似青云落山,从山腰直达山顶,侧看如曲梯高升,直入云端,摩崖草书“云梯”两个打字,气势雄伟。东坡山半,有“览羲亭”,黎明等亭,可观看旭日从湖面冉冉升起。
/user/yayusw/image/20190720/2019072023470434434.jpg
/user/yayusw/image/20190720/20190720234917271727.jpg
/user/yayusw/image/20190720/20190720235048074807.jpg
三面环湖的石公山,风景美丽,湖景宜人,满目望去所有的景点都是以浩瀚的太湖为背景,感觉好像在海中的小岛上漫步。
岛上的道路有三层:贴着湖水的一圈,因为今年的雨水充足,太湖水位很高,这一圈道路部分被湖水湮灭,不便行走。上面一圈是半山腰绝壁上的路,好像也可以翻过山顶。中间一圈,主要景点都在这一圈上,我们当然也是这一圈。
进得门,反时针方向走,首先看到的“海灯法师纪念馆”,原来,石公山其实就是以“海灯法师”为人文主线的景区:海灯法师从1957年到1966年,在这里做了10年的住持,文革寺庙被砸,海灯法师流离失所,才回到四川江油老家深山去修行,后来在四川以“一指禅”武功闻名而再次出山,其实,海灯法师出名是因为武功,而从石公寺庙对海灯法师的纪念可以看到,海灯法师首先是以佛法德行慈悲为怀的大德高义为石公山的人民所怀念,这才是真正的海灯法师。
也因此,海灯法师也要魂归石公,这里设有海灯法师的灵骨塔,留有舍利子。
石公山山景区 ,位于西山岛东南角,因昔有巨石如老翁而得名。论山高,石公山是微不足道的,海拔不过50米;论山势,石公山也是不足挂齿的,谈不上什么险峻雄伟。然而它却是以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风姿,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游客。
石公山是一座青石山,背倚丛岭,斗突太湖,山衬水映,美景天成。石公山怪石嶙峋,岩壁陡峭,洞穴众多。明朝万历进士袁宏道云:“西洞庭之山,高为缥缈,怪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胜也。”清朝文人沈盼则说:“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名。”
石公山,顾名思义就是有石头公公的山,原来山前有一巨型太湖石,状若老翁,故名“石公”。石公山虽不高大,却怪石奇秀,危崖绝壁,石窟洞穴,比比皆是。水与风、气与雨,光与影,常年累月沉淀与冲刷,造物主早出了神秀的太湖石,“石有族聚,太湖为甲”。
归云洞,是上山遇到的第一处奇观:崖石耸峻,下凹为洞,崖上还有“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等石刻。洞口有一钟乳石垂挂,形似一朵白云刚刚归来。洞内青石上凿送子观音像,原系天然岩石,后经人工雕凿,形象逼真。相传,昔日太湖一带居民,到此祈子者甚多。
石公山翠柏葱郁,如碧玉浮湖,故也有“浮玉”之称,现在的浮玉北堂是个品茗观景的地方。峭壁下,粉墙黛瓦的翠屏轩,轩旁山岩似削,横开似屏,山上竹柏,青翠碧绿。夏日庭前榴花娇红似火,独占加色。明代东山宰相王鏊曾在这样的太湖山水中留下诗句:”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落霞渔浦晚,斜日橘林秋”。
西光洞有石公山灿烂一景。每当夕阳西下,一束余晖,透过对西斜向的石缝,射入洞内,光彩绚丽。其东,高12米,略呈倾斜的巨大石壁,远望似青云落山,从山腰直达山顶,侧看如曲梯高升,直入云端,摩崖草书“云梯”两个打字,气势雄伟。东坡山半,有“览羲亭”,黎明等亭,可观看旭日从湖面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