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游·号称“西部八达岭”的嘉峪关悬壁长城

标签:
长城嘉峪关旅游摄影悬壁 |
分类: 山水游迹 |
2018年7月7日中午,从嘉峪关驱车赶到嘉峪关长城另一重要景点,号称“西部八达岭”的悬壁长城。
/user/yayusw/image/20190208/20190208003746754675.jpg
历时168年的嘉峪关关城即将建成之际,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嘉靖十八年到十九年(1539—1540年),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以关城为中心,向南修筑了一道明墙、向北修筑了一道暗壁,形成嘉峪关的南北两翼,给关城平添两支铁翅。这段长城,据乾隆《重修肃州新志》所记:“南至讨赖河,北尽头石关儿,共长三十里。”
这段阻遏河西走廊的长城,今天被称为嘉峪关西长城,实测总长14759米,以嘉峪关为核心,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成为真正的军事防御体系。这是嘉峪关东闸门旁的闸门墩,暗壁起点。
悬壁长城:迭障黑山暗壁悬
从嘉峪关关城向北的一段长城叫暗壁,也叫西长城北段。它从关城东北角上的“闸门墩”起,沿黑山内侧向北伸展,与黑山一带的九沟十八坡口成平行线,经过嘉峪关乡嘉峪关村第二、第四、第五组,穿过戈壁,在嘉峪关乡黄草营村一组附近直插黑山山腰,挡住了西面的大小山口。为了防止敌人从石关峡峡口进入长城之内,又在石关峡口修了一道东西走向的断壁长城,从西面山坡上向下直插暗壁城墙,封锁了山间通路。
不仅如此,暗壁修好之后,李涵又在暗壁以外,监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因城墙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似铁壁悬空,封锁了石关峡口,故俗称“悬壁长城”。
嘉峪关悬壁长城,又称石关峡悬壁长城文物景区,位于嘉峪关市西北14公里处,距嘉峪关关城7.5公里。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和明代长城的交汇点,因此,景区的主题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和长城文化,主要包括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和休闲度假区。景区大门也是管理中心,为一层仿古建筑。
景区大门旁的石关峡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水门,三层仿古式建筑,长48米,高13米。
石关峡,又名水关峡,它地处黑山南坡,北面是高耸的黑山。李涵监筑的断壁长城位于黑山峡口之南,为东西走向,与嘉峪关西长城垂直相交;悬壁长城则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通过水门与西长城相连。这两条长城形成拱卫之势,共同扼守石关峡口。站在入口处南望,即可看到石关峡南面山坡上矗立的断壁长城。
悬壁长城则南接水门,蜿蜒北伸,直插黑山。
悬壁长城修筑在陡峭的山壁之上,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有“西部八达岭”之称。
这段长城为黄土片石夹沙夯筑而成,高达6米,城墙片石层厚10-15厘米,土层厚10-12厘米。
悬壁长城在墙头增筑垛墙和宇墙,首尾各添筑了一座墩台,在首墩和山坡上筑台阶式漫道。
拾阶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但其中有231米城墙悬挂于高150米,倾斜度为45度的山脊上,这段险峻之处令人如攀绝壁。
站在长城上,可看到西侧的石关峡古丝路文化长廊区,庞大的商队,经过石关峡,蜿蜒西去。
据了解,石关峡,汉代设“玉石障”,唐设“石牌关”,五代设“天门关”,宋初玉门关从唐玉门关(今安西双塔堡)东移至此。自古以来,这里不仅是戈壁绿洲之分野,更是河西保障之咽喉。由此可见,石关峡悬壁长城和断壁长城在嘉峪关西长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