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明珠:观古北水镇石板路遐想

标签:
古北水镇古镇旅游摄影石板路 |
分类: 山水游迹 |
作为北方人,对南方的诸多美好印象中,就包括各种图案、各种石材拼接而成的各种石板路。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美好印象竟然在古北水镇遍布全镇的石板路中得到了重温式的感觉。
/user/yayusw/image/20170222/20170222002584538453.jpg
包括建筑园林在内,南方以精致秀美见长。本来是实用性很强的东西,在南方人手里,能把它变得像是一件件艺术品。在石板路的铺设上,更能显出这份匠心。
石板路最初是为了解决土路雨天泥泞,行人不堪其苦的窘迫。《宝庆会稽续志》卷一“街衢”云:
“越为会府,扬道久不修治,遇雨泥淖几于没膝,往来病之。守汪纲亟命计置工石,所至缮砌,浚治其湮塞,整齐其嶔崎,除哄陌之秽污,复河渠之便利,道涂堤岸,以至桥梁,靡不加茸,但夷如砥,井里嘉叹。”乾隆《绍兴府志》卷七引《康熙志》云:
“国朝以来衢路益修洁,自市门至委巷,粲然皆石甃,故海内有天下绍兴街之谣。然而生齿日繁,阛阓充斥,居民日夕侵占,以广市廛,初联接飞檐,后竟至丈余,为居货交易之所,一人作俑,左右效尤,街之存者仅容车马。每遇雨弄雪消,一线之径,阳焰不能射入,积至五六日犹泥泞,行者苦之。至冬残岁晏,乡民杂途,到城贸易百物,肩摩趾蹑,一失足则腹背为人蹂躏。康熙六十年知府俞卿下令辟之,以石牌坊中柱为界,使行人足以往来。”
这两条材料是说,绍兴这个地方本来道路泥泞,年久失修。政府为改善民众生活条件,修建了一条条石板路。后来石板路越修越多,招来无数行人。商贩见有利可图,竟然纷纷占据石板路摆摊营业。“一人作俑,左右效尤,街之存者仅容车马”,好端端的石板路竟然造成了交通堵塞。于是知府俞卿立石牌坊为界,保证行人往来通畅——看来城管工作是任何时代都必须滴!
其实,从审美的角度看,商贩们占据的不仅仅是石板路的行人通道,更是掩盖了摊位下面那些石板路的美丽图案,造成人们对石板路的审美障碍。
我对石板路的喜爱,更多是出自审美的愉悦。石板路的铺设需要根据有限的空间面积,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布排。而我们的能工巧匠却能在这有限的空间上驰骋想象,排列出诸多让人遐想万端,千奇百怪的神奇图案。每到一处,这些匠心独运的石板路图案都能给我带来许多审美的乐趣和特别的关注。
我奇怪甚至不解的是,这些匠人未必学过美学艺术,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设计训练。但何以能如此巧夺天工,作出如此引人入胜的杰作呢?我曾想过用康德的“合目的性”来解释这一现象——虽然主观上没有明确的设定,但客观上无意中却达到了这种艺术效果。但还是感觉这样解释比较费劲,用老子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乃至魏晋玄学所谓“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来解释把握,岂不更加明快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