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神话传说中的帕米尔高原行纪(1)

标签:
旅游摄影新疆风光帕米尔 |
分类: 山水游迹 |
2012年9月26日,终于踏上渴望已久,令人神往的帕米尔高原之行。从喀什到帕米尔地区中心塔什库尔干大约300公里,不仅沿途风景美不胜收,而且又能实地体验《山海经》中记载的古老的共工与颛顼大战不周山的壮丽图景,实在是过瘾过瘾!
帕米尔高原(Pamirs,亦作Pamir)位于亚洲中部内陆地区,地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边境。“帕米尔”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的意思,高原海拔4000米~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1]该高原是地球上两条巨大山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和帕米尔-楚科奇山带)的山结,也是亚洲大陆南部和中部地区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五大山脉,它群山起伏,连绵逶迤,雪峰群立,耸入云天,号称亚洲大陆地区的屋脊。高原最高峰为中国境内的公格尔山(7719米)。
帕米尔,古称不周山。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帕米尔高原早在中国汉朝就以“葱岭”相称,因多野葱或山崖葱翠而得名。
西汉时期,汉朝国力强盛,中原开始大规模对外通商,商人沿丝绸之路往来地中海各国,必须穿越帕米尔高原。到了唐代,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名字“帕米尔”。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对帕米尔高原也有所记载。称为“波谜罗川”,记载如下:
“国境东北,逾山越谷,经危履险,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逾十里。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地碱卤,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绝无人止。
波谜罗川中有大龙池,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十余里,据大葱岭内,当赡部洲中,其地最高也。水乃澄清皎镜,莫测其深,色带青黑,味甚甘美。潜居则鲛、螭、鱼、龙、鼋、鼍、龟、鳖,浮游乃鸳鸯、鸿雁、驾鹅、鹔、鸨。诸鸟大卵,遗荒野,或草泽间,或沙渚上。池西派一大流,西至达摩悉铁帝国东界,与缚刍河合而西流,故此已右,水皆西流。池东派一大流,东北至佉沙国西界,与徙多河合而东流,故此已左,水皆东流。”
元代马可波罗曾在《马可波罗行纪》中对帕米尔高原记载如下:“……离开这个小王国,向东北方骑行三天,沿途都位于山中,登上去海拔很高,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登上峰巅,会看见一个高原,其中有一条河。这里风景秀美,是世界上最难得的牧场,消瘦的马匹在此放牧十日就会变得肥壮。其中还有种类繁多的水鸟和野生绵羊。这种羊体形硕大,角上长有六掌,牧人把这种羊角割下来当做食盘,用来盛放食物;还有用它来做羊群晚上休息时的篱笆的,以保护羊群。这个高原叫帕米尔(Pamir),在上面骑行,整整十二天都看不见草木人烟,放眼处尽是荒原,因此行人必须携带其所需的足够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