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行·古阳平关瞻仰五虎上将之马超

标签:
历史汉中摄影阳平关马超文化 |
分类: 山水游迹 |
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深为五虎上将的马超所折服。这次来到汉中,听说武侯祠距古阳平关近在咫尺,非常高兴。获准游览古阳平关,喜出望外。
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尽口城,始建于西汉,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与汉江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是汉中盆地的西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利于攻,退可以守。晋人张荟《南汉记》载:“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而《隋书》地理志则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更为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因而,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 正因为阳平关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时代众多的英雄豪杰,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韬武略,或用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尤其是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为古阳平关平添了许多神秘,使之名扬四海。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曾经镇守阳平关的蜀汉五虎上将之一马超。
马超字孟超,东汉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父马腾东汉末为征西将军,后人卫尉,马超即领腾部,称“征西将军”。公元211年,马超与韩遂、成宜、李堪等十部在关中起兵反对曹操,与操激战潼关,在黄河与渭水之间曾多次击败曹操,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在曹魏将领中,仅许褚可与之匹敌,故有“三国英雄数马超”之说。
后来,曹操采用贾诩之谋,离间韩、马,迫使马超退守陇西一带。扬阜说他:“甚得羌、胡心。”公元214年,败于扬阜,奔汉中依张鲁,转事刘备。刘备围成都数十日不得下,马超兵到“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马超等上表立刘备为汉中王,刘备封马超为“五虎上将”之一,位与关、张并列。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迁马超为骠骑将军(三品),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今勉县老城),公元222年病卒于任上,就地安葬,时年47岁,溢曰:“威侯”。
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北伐曹魏,经马超墓,令其弟马岱挂孝,亮亲诣墓致祭,激励三军将士化悲痛为力量。刘备称赞马超:“信著北土,威武并照”,诸葛亮评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
马超墓、祠占地20余亩,被汉惠渠隔为两院,墓北祠南,有风雨桥连结。墓区山水清幽,祠区庙貌焕然。墓家为汉制覆斗型,周长90米,冢高8米,蔚为壮观。有墓碑二通,一在墓前,一在祠前108道旁,内容皆同,上刻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为清乾隆(公元1776)年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沉所书。
马超墓祠北依雷峰山,南临汉江河,隔江与定军山下武侯墓相对应,与武侯墓、祠共同构成一组三国文化遗存群体,丰富了汉中三国文化遗迹的内容。有山门、影壁、厢房、大殿、风雨桥、垂花门等多处建筑,风格皆为清代宫式构造,其大殿宏敞、瑰丽,神龛上马超塑像颇有“扶风勇略冠当年”之雄姿。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冯玉祥将军在马超祠前竖碑一通,上书曰:“千古英名基事汉,一篇遗疏痛仇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