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老师
刘老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97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题比赛教案(行程问题)及反思

(2014-11-03 11:39:36)
标签:

股票

一、讲题内容

A、B两地相距1200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行50米,乙每分钟行70米,第一次在C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分别到达B、A两地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于D处,CD之间距离是多少千米?

 

二、讲题过程

一、题目的类型及背景分析

这是一道路程问题,回想一下我们的数学教材,学生刚开始接触行程问题是从四年级开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基本概念以及他们直接的简单关系。而这道题涉及了行程问题中的一个分支——相遇问题,所以这道题面对的学生群体至少要从四年级开始。但是它超过一般行程问题的难度,所以通过这道题的讲解,我希望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巩固和深化行程问题中的相关数学知识。

2、培养学生下分析能力,训练学生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3、帮助学生形成一些解题的通法通则。

二、讲题前的准备和复习

根据此题的特点和难度,我会先设计一个比较容易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建立相遇问题的立体感受。

(课件出示:复习题1道)

小红和小军同时从相距100千米的甲、乙两地出发,小红的速度是20千米/时,小军的速度是30千米/时,问小红和小军多久会相遇?

     简单地复习“相遇”的概念,明确相遇即两人共走完了一个全程。体现数学知识从一般化到特殊化的过渡。

三、题目的分析过程

    (然后来分析这道题的已知条件)

       (1)课件出示:

                      (1)两地的路程1200米

                      (2)甲、乙的速度分别是50米/分、70米/分

                      (3)相向而行,有两次相遇。             

       (2)通过沟通、整理,学生理解了题意以后,看到问题:两个相遇点相距多远?

               除非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能够开始动笔作答,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要求什么(到底要求什么)

               出现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一种好的“解题策略”——画线段图。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他们完成抽象思维到具象思维的过渡。

             (下面和学生一起完成线段图)          

               a、 全程1200米,画好全程后,鼓励学生用手指模拟甲、乙两人的运动情况,增加相遇的体验。

               b、第一次相遇点,应该画在哪里(因为乙的速度比甲快,所以应该往中点靠左画,用一面旗子表示,注C点)    

                c、 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两人的行驶轨迹。

                d、 第二次相遇点画在哪里?(因为乙的速度快,所以超过终点的距离更长,所以靠中点右边点画出,注D点)

              完成线段图后,便可以一目了然的看见:我们要求两个相遇点的距离就是图上的CD段。

              即使通过线段图了解了问题,但是关于CD段的求解,依然还存在很大难度,我认为这里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掘求CD段的基本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指导,总结思路基本有三条:

                    1、用总路程减去AC、DB两段

                    2、用AD段减去AC

                    3、用CB段减去DB

          (选择较容易理解的第一条思路,先求AC和DB两段)

       四、解题过程

           (1)求AC段:提问学生:AC段路程可以理解为谁走的,观察发现是甲到第一次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根据路程=速度乘时间,条件里面没有时间,先求出第一次相遇时的时间,板书1200÷(50+70)=10分,从而得出AC段50×10=500米。

           (2)求DB段,DB也是一段路程,先让学生再想DB段又可以理解为谁走的?学生观察线段图,都能得到结论:

              是当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甲超过一个全程后多走的部分。

              所以我们只要知道甲到第二次相遇时走了多远,就可以求出DB段了。

              这是本题的难点,——第二次相遇“甲走了多久?”需要利用“联想”的数学方法,借助第一次相遇甲行的500米来突破。

              这里我采取的是列表的形式:

              第一次相遇(甲乙共行1200米)

                       第一次     共行 1200米      第二次   共行 3600米 (通过运动轨迹观察)

              甲      500                                                甲走 500×3=1500米

              乙      700

              然后用1500-1200=300米得到超出的部分。

            (3)最后回到整体思路,用全程将AC、DB段减去,得到中间部分两个相遇点的距离。1200-300-500=400(米)

            如果面对的是六年级下册学生,则还可以利用速度比与路程比的关系来求这两段路程,计算上更为简便,因为时间缘故这里不再赘述。

          四、拓展与变式

           为了巩固此题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将数学知识进行拓展与巩固,我认为可以设计以下两种题型。(课件出示)

(1)    已知A、B两地的路程为12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又知道甲的速度为70米/分,第二次相遇的时间为30分钟,问乙的速度是多少?

(2)    已知A、B两地的路程为12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又知道甲的速度为70米/分,乙的速度为50米/分,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终点后返回,问第三次相遇需要多长时间?

          五、解题反思

          通过这道题的讲解,我认为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经常给孩子们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既能产生有效的理解,又能形成有效的策略,提高孩子们的分析能力。另外这道题实在太难了,如果放在真实的课堂中,我想10分钟是完全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老师还应该将难度降低,比如求BD段,或者求AC段,从简到难,有层次地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