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就开始思考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这个知识点,一直是整个小学六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上好这个单元的内容,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准备了丰富的内容,并且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习题。
到今天,已经上完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了,为了跟以后的教学良好接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进行了如下教学反思:
一、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是建立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在学习分数乘法的时候,我就给孩子们进行了“等量关系式”“线段图”等训练,这样让孩子对于分数除法和乘法的联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而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也就是就求单位“1”的量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有两种解题方法,一种是用解方程的方法,另一种是算术法(除法)。新课标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教材没有呈现用除法解答的方法,用除法解答是根据除法的意义,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解答的,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几分之几对应的量,那么,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的量÷几分之几。按照正常的想法,用方程的方法解答是顺向思维,是简便的解题方法。用除法解答是逆向思维,相对用方程解答是增加了一些难度,用除法解决问题有一些学生是有困难的。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借鉴了老教材的算术方法为主,侧重于让学生找单位“1”,分析“1”的量是否已知,然后根据“1”的量知道与否决定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在列算式的时候,注重量、率对应分析,即用公式模式:“1”的量×分率=对应的量,或部分量÷对应分率=“1”的量。而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则淡化了这种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意思,用代数思维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思路达到了统一。
实际教学中,学生却不习惯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原因是什么呢?我在这两周,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观察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一是用应方程解答需要写设句,方程书写格式复杂,比较麻烦。二是学生对解方程没有四则混合运算熟练,不习惯用方程解题。三、学生很少用方程去解决问题,没有认识到许多用算术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用方程可以解决,没有认识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
新教材删去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练习,教材的这种编排意图就是要淡化学生用算术方法解题的思维习惯。如果是求单位“1”的应用题要求学生用方程解答,不要刻意学生用算术法解答,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就用乘法解答。所以,不需要编排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老教材编排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运用对比转化的方法抓住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找出解题规律,用公式模式:部分量÷对应分率=“1”的量,去解答。
在前年的教学中,因为第一次上六年级的内容,对于教材的内容把握不好,没能吃透教材,主观的认为教材练习的密度大,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有乘除法练习的对比,教学中不知所措,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在解题时,一再强调学生用算术法解答,新增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练习训练课等。其教学效果非常糟糕,学生不禁没有掌握住用方程解题的方法,算术法也没有掌握好。解题时,不是学生不能用算术法解答而是要学生在用方程解答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数量关系之后能很自然用算术法解答。以后,我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错误和不足,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加强学生对解方程方法的强化,加强训练力度,增强其熟练程度,培养学生解方程的兴趣。加强对一个数乘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能熟练的指出谁是单位“1”,谁是分数,如:3/4×2/3要能正确的判断3/4是单位“1”,2/3是分数。再如:求100米电线的1/4是多少米?要能正确的判断100米是单位“1”,1/4是分数。并能正确的判断用乘法计算。强化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在解决求单位“1”等问题时,我总是要求学生用方程的方法去解答。交给学生用方程解答问题的方法。如:怎样设未知数,怎样找等量关系等。做一些能力提高的应用题的练习,这类题用用算术法解答比较抽象,而且容易出错,有一定的困难,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方程的方法去解答,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益处,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如甲班有图书180本图书,比乙班图书的4/5少20本,乙班有多少本图书?如果用算术法解答找4/5对应的量比较抽象困难,学生很容易出错。如果用方程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乙班的图书本数乘4/5加上20本等于甲班的图书本数。可学生很容易的进行解答,而且不容易出错,使学生认识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
本次通过改进教法,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基本实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完成了大纲的目标要求,但是对于后进生的把握还是不太好,一些女孩子因为基础薄弱,还是缺乏对解决问题的理解,上课的时候应该多给她们机会,多让她们回答问题,锻炼思维,锻炼胆量,最终提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