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汉语的来历

(2011-09-27 22:23:53)
标签:

唐音

闽南

河洛话

宋体

粤语

杂谈

分类: 语言与文字

现代汉语的来历

(2008-08-23 11:06:56)
现代汉语的来历 正宗的古汉语

    中国2支正统汉语的一支是闽南语原名河洛话,另一支是客家话。

    上海话归属的吴语(叫吴语不是因为原来吴国使用这个语言,而是因为现在的吴语区和原来吴国差不多)是原百越族语被河洛话影响后形成的(福州话则是从吴语里分出来的)。
    而粤语,是南越族的语言被河洛话和客家语影响后形成的。 
    北方方言特别是北京话,则是河洛话被满语蒙语大量入侵后形成的。是最偏离古汉语的一支。

    关于现在北京话(北方方言)的来源:
    目前的北京话,乃是汉语在五胡乱华以后,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军事力量之影响与压迫而改变音调的结果。南北朝时,北朝统治者是以鲜卑语为北齐之国语,唐代以后,五代十国期间,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汉杂处通婚 以致音调、语法越变越烈。到南宋偏安时期 中原已成「胡汉语」天下,换而言之,变种汉语已成定型。辽、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为国都 北京官话渐渐形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北京话已成为汉语系中胡化最深的一支,后满人入关,满人虽习汉语,却使得北京话成为满大人官话,西洋人称为Mandarin ,清代汉语与唐代汉语相比亦即完全走样,音调不仅大变汉字意义亦多不同。

    北方方言与北京话又有不同,音调并没有变得那么变态,没有儿话音等特征。

    关于现在广东话的来源:

    广东话有三大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先讲三大方言的来源,三大方言的来源都来源于中原的汉语,来源于河南、陕西一带的汉语,因为移民的时间、路线不同形成不同的方言。

    广东说粤语的人,大部分是从陆路从河南、陕西沿着湖北、湖南、江西过来的,很多人是翻过梅岭,然后在南熊的珠玑巷,慢慢到这里来。还有跟当第地土著语言融合起来形成粤语。

    讲闽南话的人也是东进,到福州然后到漳州等等。

    客家人偏东一些,也是走陆路的,湖北湖南进入江西,在江西和福建、广东三省交汇的地方发展,然后到粤东北这个地区五华等地方发展。

    现代粤方言:

    粤语近似古汉语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许多古老发音,例如粤语中“我”和“饿”两字有舌根鼻音声母 ng-(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发音)。在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 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等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粤语包含-p、-t、-k、-n、-m、-ng六种韵尾,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 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这些北方方言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粤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发生这些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较多古词古义,措 辞古雅。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用“差人”来表示“警员”等等。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 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例如广州话常于句末的语气助词“忌”(现常常被写作“嘅”),见《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又如“打碥炉”(吃火锅),“碥炉”为一种古炊具;“牙烟”(即“崖烟”,意危险,古文中原意为“悬崖边的炊烟”,就是说“悬崖边的小屋”——自然就很危 险了);“濿淅”(现粤语中意为“遇到麻烦”、“麻烦”;来源于古书中形容衣衫尽湿在水中行走的声音——想象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难发现粤语词生 动)等词。在语法方面,修饰成分后置、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公鸡”倒置成“鸡公”等等,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粤语中也仍然含有许多古代“南越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边”表示“哪” 等等。这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古越语底层在粤语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则粤语会严重“残废”,无法正常实现表达和沟通的语言功能。

    现代闽南方言:   

    闽南话最接近河洛话,最古老的话: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 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读书音 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 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 湾。

 

    现代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一般认为其是魏晋时代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代定型。由于客家人为避战乱南迁至山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客家方言也因此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因此,客家方言在民间也被称为"唐音"

   客家方言的发音也较为独特,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入声的韵尾。因此,一些唐代诗句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很不押韵,但用客家话读起来就顺畅得多。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古诗,斜在普通话里读"xie",与""字不押韵,而客家则读"xia"

   客家话还大量地保存了古汉语的词汇。如一些名、动词的转换,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用法,在客家方言里却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如"吃饭"的表述,客家人仍用名词""表示,"吃早饭"就被称为"食朝"

   由于客家祖先有不少是两晋和唐朝时的贵族,客家方言还带有古代雅言的部分。

 

   附:日语和粤语的关系

   日语借汉语词的时候,有一个层次是汉代的,有一个层次是唐代的,就是这里面的两个层次,汉代的语言层次跟潮州话,刚才说魏晋南北朝汉代这个时候比较接近, 然后还有一个层次读音就很像是广州话了,所以不能理解为日语跟广州话很接近,而是日语借了很多汉语的单词,可能在汉代是第一拨,然后在唐代是第二拨,这两 拨就是汉音和唐音,汉音接近潮州话,唐音接近广州话。比如说“新闻”“农民”“国旗”等等,日语和广州话只是音调不同。韩国的话也是一样的,比如说 “金”,但是不能因此说汕头话跟日语太接近或者说什么,只是说日语的汉语借词,某些话正好跟汕头话撞上了。到日本任何一个地方,日本说潮州话、客家话、粤 语都会的话,日语很容易学会。日语越高深的,汉语越多,你越容易看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