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亭《正音撮要》
(2010-07-24 09:47:53)
标签:
正音撮要刻本广州中山图书馆高氏广东杂谈 |
分类: 语言与文字 |
《正音撮要》作者里籍与版本考论
王为民
摘要:《正音撮要》作者高静亭,成书于嘉庆庚午(1810)年,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清代“正音课本”。经考证,高静亭为今广东省南海市西樵镇人。目前所 见到的《正音撮要》的版本共有10种,可分为四个系统。
关键词:正音撮要;正音课本;版本中图分类号:H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6)06-0053-04
《正音撮要》作者高静亭,成书于嘉庆庚午(1810)年,是目前所见清代最早的“正音课本”,之后的“正音课本”如《正音咀华》、《正音通俗表》等皆 有模仿该书之痕迹。《正音撮要》对研究清代的“正音观念”以及清代官话语音基础的性质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所见的各种通论性著作对《正音撮要》鲜 有介绍,更惶论其版本的流传情况。本文将对《正音撮要》的作者里籍和版本流传情况做初步的考查。
一、《正音撮要》的作者里籍
高静亭,史传无载。静亭是高氏的名,还是字亦或号,均无确论。关于高静亭的里籍,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岩田宪幸(1994)和李新魁、麦耘 (1994)认为高静亭是广东南海人;叶宝奎(2001)认为高氏为广东顺德人;长泽规矩也(1999)则笼统地说高氏为广东人。
在考查高静亭的里籍之前,让我们先看看高氏的自述。高氏在《正音撮要·正音集句序》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仆生于南邑西樵隅僻之地,少不习正音,年十三随家君赴任北直,因都中受业于石云朱夫子,数年讲解经书,指示音韵,姑得略通北语,及壮返里,入抚辕充当 弁职,不时奉公入都,车马风尘,廿年奔走南北,方言历历穷究,告致之后,小隐泉林,乡族后进及附近戚友问正音者接踵而至,仆不揣冒昧,妄为指引,岁嘉庆庚 午馆于桂洲之平山堂,口谈余暇,搜集字音、声韵及寻常应酬成语撰成数卷以备观览,间有俚语巴言,未详字义,唯诸君子正之,幸勿以谬误为哂焉。 据高氏自述,高静亭应该是生于“南邑西樵隅僻之地”,后来在“桂洲之平山堂”教习官话。接下来的问题就有疑问了,“南邑”是什么地方?“西樵”是什么 地方?“桂洲”又是什么地方?在回答几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前人的观点。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编辑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收有《正音撮要》卷二和卷三, 他给《正音撮要》作了这样的“解题”(《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第2册1360页):
正音撮要 四卷(清)高某(静亭)清道光十四年(1834)学华斋刊本四册
据自序,所谓“正音”即俗称之官话。著者原为广东人,十三岁随父赴任于北直隶。居北京时,从大兴朱石云肆习经书,遂得通官话。宦游二十年后,致仕隐于 林泉,因乡族后进,附近亲友登门乞教官话者络绎不绝,故于嘉庆十五年(1810)在桂林平山堂寓所,讲解学官话之法,遂著为此书。卷一为教科书式之正音读 本,卷四为千字文切字。因两者原非语汇,故只影印卷二、三语汇部分。所使用之底本上,有学习者墨笔修补,铅笔所加表示发音之罗马字,均照旧影印。
不难看出,这里长泽规矩也没有解释“南邑”和“西樵”,他认为“桂洲”就是“桂林”。我们认为“桂洲”不是“桂林”。根据考查“桂洲”是今天广东省顺 德市的一个镇,即“桂洲镇”。关于这一点,其实高静亭自己也曾在《正音撮要》中有过表述。高氏在“习话定式”的第十七段“即景”中这样说:
驾上贵省啊,岂敢,蔽下是广东省,贵县呢,顺德县,府上在那里呢,寒舍在桂洲乡外村。原来在桂洲吗,久仰了,桂洲实在好地方……
由此可见,桂洲不是桂林。那么是什么影响长泽规矩也形成错误判断的呢,我们认为可能是一些史料记载。如近人徐柯《清稗类钞》的“桂语”曾这样说(《清 稗类钞》第5册2244页):
粤人平日畏习普通话,有志入官,始延官话师以教授之。官话师多桂林产,知粤人拙于言语一科,于是盛称桂语之纯正,且谓尝蒙高宗褒奖,以为全国第一,诏 文武官吏必肄桂语,此固齐东野言,不值识者一笑。然粤东剧场说白,亦多作桂语,而学桂语者,又不能得其神似,遂皆成优伶之口吻。
是不是由于“官话多桂林产”影响了长泽规矩也,我们难以判断,但不是没有可能。另外长泽规矩也的“解题”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高静亭称隐居的地方不 是“林泉”而是“泉林”,这一点高氏在自序中讲地清清楚楚,而且我们查检了6种版本,没有发现“林泉”。但我们知道,古人常称隐居之所为“林泉”,如唐骆 宾王《上兖州张司马启》“虽则放旷林泉,颇得闲居之趣。”《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我自今以后,纵然终老林泉,便算荣逾台阁。”到底是有“泉林”这个地 方,还是高氏代称隐居之所,若是前者,则长泽规矩也的“解题”有误,若是后者,则《正音撮要》刊刻有误,何者为是,一时难以确论。
接下来就是“南邑”和“西樵”的问题了。“南邑”这个名称在至迟在唐代就出现了,泛指梅岭以南地区,如唐刘长卿《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又过梅岭 上,岁岁此枝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在清代“南邑”既可以指广东、也可以指“福建”等地,很难 据此断定高氏的籍贯。但“西樵”为“南邑”的属地,如果解释了“西樵”,“南邑”自然也就是不难解释了。根据我们的考察,“西樵”位于今广东省南海市,因 “西樵山”(西樵山与东樵山即罗浮山有“南粤名山数二樵”的美誉,古代常有现任或卸任官员到西樵山游览或隐居讲学,在此出没,故又得名“官山”)而闻名, 现为西樵镇属地。西樵镇高姓的集聚地是鹅湖高家村,全村只有高姓一种,该村高氏祠堂为“御赐封君高氏祠堂”,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同治年间,而且村里的老 年人说祖上有人在北京做官。这一点与高氏所讲的“年十三随家君赴任北直”就有点相似了。可惜,鹅湖高家村的高氏家谱毁于文革,无法知道详情。但是我们还是 在残存的高氏家谱中找到了名或字中带有“静”字或“亭”字的,如高静源、高鹤亭等,且高鹤亭与高静亭一样同是乾嘉时人。古人著书,籍贯往往称郡望,但相信 这里高氏的自述不是虚说,因为高姓的郡望是“渤海”,鹅湖高家村高氏的堂号也是“渤海堂”。由此看来,“西樵”可能就是高静亭的家乡,也就是说高氏的自述 应该可以相信。不过,我们仍然不能就断定鹅湖高家村就是高静亭的出生地。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长泽规矩也、岩田宪幸、李新魁、麦耘和叶宝奎的观点,他们都认为高静亭是广东人,这没有问题。但是,叶宝奎说高氏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 就站不住脚了,叶宝奎可能只是注意了“习话定式”第十七段的内容,没有和高氏自序比照。如果孤立的看“习话定式”,很可能误解高静亭的原意,误认为高氏出 生于广东省顺德县。再者,南海和顺德的辖地在历史上虽然有瓜葛,但是西樵一直属于南海管辖。 岩田宪幸(1994)和李新魁、麦耘(1994)认为高氏为南海人应该是比较可信的。不过根据上面的考查,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高静亭为今广东省南海市西 樵镇人。
二、《正音撮要》的版本
(一)《正音撮要》版本源流
根据《正音撮要·正音集句序》,高静亭在嘉庆庚午年,即嘉庆十五(1810)年著成此书。目前我们发现最早的《正音撮要》版本是道光十四(1834) 年刻本,最晚的版本是民国九年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嘉庆十五年至道光十四年之间,《正音撮要》有否刻本或抄本,难以确论。现就考查所得10种版本,介绍 一下《正音撮要》的流传情况。
第一种为道光间刻本,“道光甲午春镌”,“五云楼发兑”,“学华斋藏板”,单黑鱼尾版心,上题“正音撮要”,口题为卷次、目录及页码。此本收藏在日本 学者长泽规矩也编辑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之中,亦收藏于蒋致远主编的中国民俗丛书《中国方言谣谚全集》第十五卷周商夫编辑的《正音撮要》中。(下称“道 光本”)不过二者只收录卷二和卷三。
第二种亦为道光间刻本,封二中间抬头题“道光丙午镌”,中间题“正音撮要上卷”,“正音撮要”四字满汉文对照,左满文,右汉字。左面题“大清静亭高氏 纂辑,大英罗伯聃译述”,右面题“历尽水路艰辛路,那卜安危自在机”。下面题“宁波华花圣经书房珍藏”。此本只有卷一二十段对话,收在ROBERT THOM, ESQ编著的THE CHINESE SPEAKER一书中。该书节选自THE MANDARIN LANGUAGE,出版地为“NINGPO: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出版时间为“1846”。此版本内容左为罗伯聃的翻译,右面是二十段正文。藏于国家图书馆。(下称“1846本”)
第三种为咸丰间刻本,“咸丰壬子仲秋镌”,单黑鱼尾版心,上题“正音撮要”,口题卷次、页码,镌刻者不祥。藏于上海图书馆。(下称“咸丰本”)
第四种为同治间刻本,此版本与第三种内容一样,不过出版地为“CANTON CUSTOMS PRESS”,出版时间为“1865”,即同治乙丑年。由此看来,此本为第三种的重印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下称“1865本”)
第五种亦为同治间刻本,“同治丁卯年重镌”,“□□堂藏板”。单黑鱼尾版心,上题“正音撮要”,口题卷次、页码。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四册全,中山图书 馆存卷一和卷四。(下称“同治本”)
第六种为光绪间刻本,麟书阁藏板,刻于光绪31年。藏于广州中山图书馆。(下称“麟书阁”本)
第七种为光绪间石印本,封面题“评点正音撮要”,“光绪丙午八月”,“广州十八甫时雅书局石印”。单黑鱼尾版心,上题“正音撮要”,口题卷次及页码。 藏于广州中山图书馆。(下称“评点本”)
第八种亦为光绪间刻本,封面题“正音撮要”,“广东城福芸楼藏板,光绪丁未冬镌”。单黑鱼尾版心,上题“正音撮要”,口题卷次、页码。藏于广州中山图 书馆。(下称“福芸楼本”)
第九种亦为光绪间刻本,封面题“朱批正音撮要”,“粤东卒英斋刊,光绪丁未年重校”。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下称“朱批本”)
第十种为民国间石印本,封面题“正音撮要”,“民国九年校印”,“上海锦章图书局发行”。藏于广州中山图书馆。(下称“锦章本”)
(二)《正音撮要》各版本内容之比较
下面比较一下八种经眼版本的大致情况。如表1(见文末)所示。“道光本”只有二三卷,“咸丰本”虽为全本,但我们只看到一四卷。其他各版本都是全本, 由于种种原因,“麟书阁本”未曾见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朱批正音撮要》只见到封面。
(三)《正音撮要》的版本系统
根据(一)和(二)的考查,我们认为《正音撮要》的版本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系统:
第一、“同治本”和“福芸楼本”应该为一个系统,这两个版本从封面、装祯、版心和内容来看几乎完全一样。由于“道光本”和“咸丰本”我们只分别看到两 卷,但从以上考量的角度看,我们推测“道光本”和“咸丰本”也应该属于这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是内容完整、字迹清晰,且都是刻本。但由于保存技术和条件 的缘故,“同治本”和“福芸楼本”虫蛀情况比较严重,“福芸楼本”尤为严重。
第二、“朱批本”单为一个系统,因为它朱墨套印。
第三、“1846本”和“1865本”为一个系统。这两个版本所根据的底本可能与其他存世的版本都不同,因为这两个版本的“见面常谈”部分多出一个 “看变戏法儿的”一节。“道光本”我们没有见到过卷一和卷四,故不得而知,其他各版本,我们都找不到“看变戏法儿的”的这一节(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朱批 本”的内容,但由于“朱批本”晚于“1846本”和“1865本”,所以不影响我们的讨论)。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那就是“看变戏法儿的”这一节内 容是否属于《正音撮要》的某一个版本,由于资料的限制,这个问题暂不讨论。
第四、“评点本”和“锦章本”为一个系统,因为它们都是“石印本”。“评点本”分上下两册。上册为卷一和卷二,除“序言”和“上谕”外,上半页和下半 页分别为不同的卷次,上半页为卷一,下半页为卷二。如果长度不同,则留下空白;下册为卷三和卷四,上半页为卷三下半页为卷四。从内容上来看,“评点本”还 对以前的版本进行了修订,亦有增加的部分。下面仅举一例说明:如“咸丰本”卷四有“基挨切:佳 入阶字。结上平声,又似近家音”而“评点本”该条改为“基挨切:佳入阶字家加。结上平声,又似近家音。”“评点本”的“家加”显然是“后增”的,因为其体 例与其他字条不同。如果真是原本所有的话,那么其体例应该是:“基挨切:佳家加 入阶字”,而不是在“入阶字”的旁边加上“家加”。不过根据考察,这种“后增”不是真正的增加同音字。它之所以增加这两个字的原因是千字文同音字组中本来 “佳”和“家加”是同音的,按照体例应该注明“入某字”。就“基挨切:佳 入階字”而言,它本来有还有三个同音字组,一个是“基虾切:家嘉加笳珈葭佳袈”,另一个是“基埃切:階皆堦偕街喈”,第三个是“基挨切:皆 入階字”。“咸丰本”只表明了“基挨切:佳 入階字”、基埃切:階皆堦偕街喈”、“基挨切:皆 入階字”三组字同音,忽略了这三组字与另一组字“基虾切:家嘉加笳珈葭佳袈”之间的关系,“评点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基挨切:佳 入階字。结上平声,又似近家音”中“入階字”的旁边加上了“家加”两字。按照“评点本”的意思,其体例应该是“佳入阶字家加。结上平声,又似近家音”。不 过如果深究的话,不应该有“加”字,因为它不是千字文的内容。因为只有千字文所有的字才能作为同音字组的首字,而只有同音字组的首字才能作为“入某字”中 “某”的资格。如果再仔细考察,则知道这第三组同音字组有问题。因为“佳”字属蟹摄开口二等字,本身有两个读音,一个是“基虾切”,一个是“基挨切”。按 照“评点本”的意思,“家加”也有了两个读音,一个是“基虾切”,一个是“基挨切”,实际上“家加”二字属麻韵,只有一个读音“基虾切”。“家加階”不能 同时出现在一个同音字组中,因为“階”也只有一个读音“基挨切”。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评点本”的“评点人”误解了作者的原意,不过按照编排体 例,“评点本”这样作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佳”先出现在以“家”为首的同音字组中,那么它下次再出现,就要表明“入家字”。咸丰本没有这样作,因为作者知 道,第二次出现的“佳”字读“基挨切”,仅仅是“佳”一个字的事情,与其他字无关。后世的评点本误解了作者愿意,按照编排体例推论,增加了“家加”字。然 而亦有可能“评点本”是想表达“佳”字分别入“階”和“家加”两个同音字组,不过没有说清楚。
“锦章本”虽然讹误甚伙,不便利用,但足以说明《正音撮要》影响和流传的广泛性。
三、结论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高静亭为乾嘉时广东省南海县西樵人,其所著《正音撮要》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清代“正音运动”的课本。《正音撮要》从嘉庆到民国 一直都有传刻,其影响可见一斑。另外,从《正音撮要》各种版本的流传来看,它不仅在广东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此来看,《正音撮要》是一部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科书”,是研究清代的“正音观念”以及清代官话语音基础的性质最为直接的材料,它的作用和价值亟待深入 挖掘。
笔者在赴广东调查期间,得到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郝庄教授、郝燕清女士,南海县西樵镇鹅湖高家村村长高国真和村民高乾富、高波真、高赵辉、高棉华,广州 市禅城区南庄吉利高家村村民高润生等人的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高路加等.高氏源流[M].出版地不详,1996. 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罗国器.西樵志[M].清乾隆间刻本.
岩田宪幸.清代后期的官话音[A].高田时雄主编《中国语史的资料和方法》[C].1994.
杨文信.试论雍正、乾隆年间广东的“正音”运动及其影响[A].《第七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2000.
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