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2009-07-31 01:35:34)
标签:

杂谈

分类: 哲学与宗教

  按:对于古人的东西,不能意淫,应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按古人的意思来理解,不能随便添加自己的意思。

  阐发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歪曲古人的意思来迁就自己的主张。

  “文行忠信”是孔学的重要内容,但不能说孔学就包括这四个方面。

  “文”跟现代所谓“成名学”没有什么关系。孔子更不鼓励人们追名逐利。

  “放于利……”“放”是“放开、放任”,而非“放下”。

  孔子“仁”也不单单“忠”,他还讲“恕”。

  孔子所謂的四教中,“文”是文化歷史知識學習,“行”是行為和品德,“忠”是對任何事物盡本份,“信”是守信用。

下面的阐发值得商榷!


孔学包括四个方面:“文”学,行学,忠学,信学。

1、 “文”学,即成名学,就是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的学说。孔子为什么用“文”来表示出名,“文”是否有出名的意思呢?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 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指象形、指事字,“依类象形”,视之可识,使人一看书写形状就能推测出表达什么意思。因为 “文”使人一看就可知其意,孔子取其使人知晓之意,把自己的成名学,概括为“文”。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是鄙视求取名声的,常言说“木秀于林,风必吹之 ”,“枪打出头鸟”。孔子是否提倡人求取名望呢?从《论语》中记载来看,孔子非常注重成名。他说:“君子担心淹没于世而名字不被世人称颂”(君子疾没世而 名不称焉。)。还说“不要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要担心他们不能知道自己”(不患人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要想法使人知道自己”(不 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的教学思想是“文学”的重要内容。学习是积累成名资本的主要方法,教人是提高声望的最佳途径。孔门弟子心甘情愿地追随孔子到处 传讲孔学,原因之一就是教人能提高声望,使人知晓自己。孔子说弟子:“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可见,学生所求,当是知名于天下。教 人,推销自己的才华,是让别人了解自己,知晓自己,提高自己知名度的方法。“不患人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能使人知道自 己。只有使人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受到重用。孔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讲说能力,一则使孔学能够传世,一则使学生提高声望,令统治者赏 识,可一展抱负。“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讲说不出为耻,只是做到还不够。社会常常有人自叹怀才不遇,却不知是自己没能使别人了解自己,没能很好地 宣传自己。孔子担忧学生“学之不讲”,要求学生“诲人不倦”,就是要使别人了解自己,知晓自己,提高知名度。

2、 行学,即规范人们行为的学说。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礼是仁和义的和谐统一。仁是礼的内涵,是根本,是遵礼而行的思想基础;义是礼的表征,即礼的规 则,人们作人处世做事的礼节和标准。行学,主要是“义学”,研究社会人的举止规范,社会人应遵循的规则。《论语》中有关君子、士、为政等日常举止的要求, 也包括对小人、隐士等不良行为的批判都是“义”的内容。墨子说:“义,利也”,是从实用的角度,认为一切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规则,都是不需要的。最初的“ 义”,就是分割食物的规则,义即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有了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义变成了社会活动规则,不等同于利,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损利的。“义”更多 地考虑社会效益,“利”着眼于一己之利。孔子并没有把义利对立起来,《里仁篇》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不是把义、利对立,而是指君子小人行 事取舍的标准侧重不同。君子多考虑社会影响,小人多考虑对自己的影响。孔子并不反对取利,“放于利而行,多怨”——没有利去做,多怨恨。只是取利时要符合 义,“见利思义”。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明确点出义是人所遵循的规则,即形式。在不同的场合,处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礼仪规定,如起居, 饮食,祭祀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君臣有君臣之义,父子有父子之义,朋友有朋友之义,夫妇有夫妇之义,吉凶祭射都有各自的程序规则。

3、 忠学,主要是“仁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的一门学问。忠学,就是修已之学,律己之学,培养人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忠学,不仅 注重言行一致,更注重心行一致,要求言行由衷,自觉自愿地去学,去干。“学而不厌”,则没有学不会的知识;“为之不厌”,则没有干不好的事。忠学的主要内 容是仁学。义,只能规范人的行为,仁是规范人心的圭臬。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毕生追求,是各种道德标准的总汇。仁就是“全德”之名。古代的“上”字写作“二 ”,本意是“高也”。仁从“人上”,就是“上人”,高人。指有才华,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由高人引申为完人,全人,指没有缺点的人。仁指没有缺点,而每 个人都有不同的缺点,因而在不同的学生问仁时,孔子因材施教,回答的内容各不相同。仁学是个人修养学。个人私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础,只有人人都能修养自己成 为一个自律的人,才能保障公民道德建设的施实。行学是外在的要求,忠学是内在的修为。只有把行学培养成一种自觉的行动,社会才能真正成为礼治社会。只以惩 戒的手段处罚,人民也许会因畏惧而避免。但人民“无以措手足”,不知该如何做。礼治,使人人知道该怎样做,照着去做,“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会减少和杜绝违法乱纪的行为。孔子并非不提倡法治,他还说“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用好的行为教化,还不能做到就用强迫手段(劝,说文迫也,强 迫。)。可以说,“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都不可偏失。

4、 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信”,从人从言,从言知人的意思。故孔子借“信”为知人之学的代称。孔子 说:“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不能知人,不知怎么可以行世呢?)”。人生在世,知人识人和敏锐的判断力是工作交际的基本 能力。知人也是从政的基本能力,从政必用人,用人必需知人才能善任。信学包括信、恆、恕三方面内容。“信”,从言知人,了解对方,指体察他人的语言、神 色、情绪、动机及想法,善于认识人并善解人意;“恆”指体认自己的情绪、行为的对错,并能及时有效地克制冲动,调整情绪,自觉纠错,勇于改错。“求之于己 为恒”(《郭店楚墓竹简一~三》)。“恕”,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不知彼,“己所欲,就施于人”,岂不强人所难,有失“恕”的 精神。在《论语》中,有许多篇幅都是关于评论人、认识人、做人标准的记述。有关论历史及人物评价的的章节高达149章,几乎占 全书的的三分之一。这决不是孔子喜欢议人,而是教学内容,是孔子信学教学的实例,教学生处世的基本能力。若说忠学是行学的保障,那么信学就是忠学的保障。 忠学是培养人诚信的方法,信学是了解对方是否诚信的方法。道德的确立,依赖自觉,莫如提高人们的知人能力。人的知人能力提高了,讲道德的人不会受到欺骗, 不道德的行为将无立足之地。这大概就是孔子宣讲信学的原因。孔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辅相承,注重实际,成效显著。做到言行由衷,诚实守信,若不具备信学 能力,不能知人识人,辨别真伪,就容易上当受骗。故孔子说“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若人人习得信学,能辨别言行的真伪, 则对方必然不敢作伪。信学是忠学的保障,若只是一味地进行道德说教,要人诚信,而不教授识人的本领,只会使人上当受骗。忠学是行学的保障,只有克制自己, 修养自己,才能自觉地遵循道德礼仪。做到忠信行,只有使社会了解自己,才能接纳自己,发挥才能,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提高知名度是每一个希望有所 作为的人梦寐以求的,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论语》中的章节阐述的就是这四方面的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懿旨
后一篇:至理名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