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从何来2
(2023-07-03 19:37:38)分类: 深痕浅迹 |
《怒从何来2》
【20230630】
(1)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个体的交往技术可以不断调整、优化,但交往模式,特别是情绪模式,在早年就固定下来了,就像人们的口味一样。那么我的愤怒模式,和小时候的哪些经历有关呢?
(2)
小时候,家长口头上经常提到我们三个孩子的性格特点。
姐姐最大,突出特点是:品德好,发牛(意思是哭起来怎么哄都不管用)。
哥哥是长子长孙,突出特点是:聪明,馋,不爱干活,有时耍没脸子(耍倔)。
我是老小,品德不如姐姐,聪明不如哥哥,最突出的特点是:脾气大。
从遗传的角度分析,我爸爸属于话不多,但发起脾气来很大的那种类型。另外,我的长相特别像我小舅,我爸爸、小舅家的表弟,都曾把我错认成我小舅,小舅的突出特点是--脾气大。
从这点看来,我很可能从生理上是易怒体质。
(3)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在的、强烈的道德要求,比如,要多干活、不浪费、好东西留给别人,否则内心就会有很强的羞愧感出现。而且,这种道德羞愧感从强度上大于我的易怒体制,所以很多场景下(如丢圆珠笔),心里虽然觉得哪儿不对—我并不是故意做错的呀,但还是会被羞愧感所控制,被批评时,想辩驳的冲动就被压住了。这也是到现在我都认为“发心比结果更重要”的逻辑起点。
我一直不明白我的道德内化过程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发生的,只能感叹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
我家离孔子的老家曲阜不足300公里,我肯定不知不觉间内化了很多儒家的东西。
(4)
在不涉及道德感的场景下,我的愤怒就很容易发出来。
我有一个小两岁的堂妹,五大三粗,很皮实,我们常在一起打闹。一个秋天的上午,我俩在她家刨过的花生地里,用小铲子找刨剩的花生。我发现了一只蜥蜴,就捉住了玩,我发现堂妹有些害怕,就拿着蜥蜴追着堂妹到处跑。后来,堂妹先回家了,中午,堂妹他妈—绰号白骨精,骑着一辆车子到了地头,由于平时很熟,我高兴的喊了一声,她却劈头盖脸把我骂了一顿,意思是在她家地里捡花生还欺负人。我心里不服气,因为我们经常这么玩耍,而且只是今天在她家地里捡花生,以前也在我家地里捡过小麦。我很生气,虽然不敢顶嘴,但一直瞪着她,她骂了一大会儿,骑车走了。
我一直气了一个冬天,见着她就气呼呼瞪着她,也不和她说话。后来,她到我母亲哪儿告状,说我不理她。白骨精在村里口碑不好,经常欺负别人,在母亲告诉我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赞赏,好像我是一个英雄。不过一有了这种荣耀感,我的气也就消了。
(5)
长大后,我读的书越来越多,不断重新审视道德,并让它逐渐退回原本的位置,我的羞耻心也慢慢平复下来,怒气缺少了压制,更容易冒出来了,而且是即发即过,反而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瞪人一冬天了”。
在工作、志愿服务等环境中,大家都很遵守规范,我也很自觉的理智在线,而且我总体比较豁达宽厚,竟一直落了个“性格好”的名声。但在一些生活场景中,比如骑自行车时碰到汽车仗着个大从后面插上来抢道,我的火气还是会一下子直达头顶,一不小心一句国骂就飘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