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德福给孩子讲故事意义何在?

(2010-08-24 22:06:00)
标签:

杂谈

彩绘本中国古典文学神怪故事丛书.

有《五谷之神》、《雷神的故事》、《鲛人的眼睛》、《牛郎织女》、《壶公》、《劳山道士》、《秋公和花仙》、《和合二仙》、《画皮》、《荒园狐精》、《王六郎》、《宋定伯卖鬼》、《鹤民国》、《龟蛇二怪》、《风神与花精》、《白螺仙女》.

 

有人知道中国的华德福给孩子讲什么吗?
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呢?
由此,可发现:如前述,神话并非华德福教育中的独立科目,亦非语文主课程的唯一内容。语文主课程是从人类的发展史中选取合适的故事来作为课程,自不可能只有神话一项。

然而,神话在语文主课程中出现的频率相当地高。二年级的圣者与佛经故事已略有神话意味,三到五年级则接触不同文化及类型的神话;六年级的星星、新约圣经等,也与神话脱不了干系(注8)。那么,若说语文课程是依人类精神意识的发展来取材,是否尌意味着在人类精神意识之发展过程中,神话是相当重要且与其有紧密连结的一环?

 

上列神话的选择与安排,确实可以看出两者的应和关系。以三年级(约当九岁)的孩子来说:九岁以前孩子的心灵状态如置身天堂般的梦境,他们的意识与世界是浑然一体。而九岁之后,…孩子对这世界探出触角来,却发现整个世界和以前所感受的都不同了…孩子受到震惊而显得无依无靠…这种对立的情绪与不和谐的经验常使孩子的情绪显得混淆和焦虑不安(郑意弘,2004:16)。

有了这份考察以后,华德福教育再从人类发展史上出现过的神话里挑选出合适者。如:宜兰慈心华德福学校,便在此时为孩子准备了中国和旧约圣经中的创世神话(注9),它们在本质上都保有来自天堂梦幻的色彩:这些神话中的人类虽已可自作决定并扛起责任,但常感无助,仍需上天的指引。正如三年级的孩子,行动本质上虽已有成熟表现,但他们要面对与世界的分离感,重新发现自身对世界的责任。师长对其行为清楚的规范,将令他们重新感受到确定性,帮助他们建立信心(郑意弘,2004:17-18);此与神建立人类生活的时空、给予不可抗拒的规范,并成为其精神归属的创世神话情节,恰相呼应。
四年级的北欧神话也同样对此时儿童心灵的发展有正面作用:四年级的孩子开始知觉到世界上的权威不只一个,甚至父母师长也会有相互矛盾的观点,人性的复杂自此进入孩子的意识。北欧神话里诸神的冲突、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及两者间难以厘清的界线,正与孩子的心灵状态相契合。更且,北欧神话在正反两大势力相互毁灭后所出现的新天地,可以带给孩子强烈的心灵讯息:经过不断的努力,你会有更美好的未来(郭朝清,2003:14-16)。
 
五年级的埃及神话,藉当中的复活主题,令这时面临青少年期「转大人」关头的孩子可在潜移默化中期待人生新阶段的「复活」。六年级孩子因为内分泌的变化,身心都处于微妙的混乱中;罗马神话与秦汉传奇故事背后「大一统」的历史脉络,能帮助他们达成内外的统一。以罗马神话来说,其接续在五年级下学期希腊神话木马屠城记之后,特洛伊王子Aeneas 出逃,辗转建立国家,正是日后强大的罗马帝国之前身。神话人物历经各种挑战而后方能成尌伟业,一如孩子必顸在诸多调适后才可逐渐迈向成人,因而能给他们情感的出口。而无论是罗马神话或秦汉故事,皆与真实的历史交糅,学生便可顺着神话的脉络慢慢地进入史实的学习;在心灵发展上,也有助孩子从梦幻的儿童世界过渡到真实的成人生活(胡淑裕,2005:24-28)。
可知,华德福的神话课程除了适应儿童当下的心灵状态外,也致力于引导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构筑了各发展阶段间的桥梁。华德福教育的课程计划,并非为学习设立外在标的,而是真正以孩子为主体,让课程来协助他们身心灵的发展;单从神话课程的安排,我们已可明确地看出这一点

“「故事」在华德福教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故事不但启发儿童,并同时训练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许多故事在他青春期时虽会让他们觉得可笑,但却是他们心灵的宝藏。因为故事就像图画的语言,将印在他的脑海中陪伴他度过一生。而且许多故事是有很深的涵义的。比如灰姑娘的故事是说她在恶劣的后母及姐姐的待遇中并未失去自我,经过奇遇与困难在美满的婚姻中结束。而史丹勒则说这是抽象的表示一个人的不同面,是一个灵魂表现的各种面。我们离开了纯真的灵界,就好像离开了真正的母亲,来到困难的人间(后母)。我们有着自私、欲望的特性(恶劣的姐姐)。每个人都有心中的王子(我们的灵性),我们经过找寻于是找到了王子,结婚(与灵性结合为一)。所有的童话都是王子与公主结婚,表示着灵性的结合。有的童话甚至有非常详尽的描述,像灰姑娘的玻璃舞鞋也有特别的涵义,鞋子象征我们的肉身,我们再度来到地球,重新适应这个肉身,再度好好用这双鞋站起来成为完整的自我。童话故事就像图形的语言是以心来感受,不是用理性去了解。因为儿童全是用心来感受,成人则习惯用脑去分析去了解,所以除非有人好好的向你诠释,你绝对不会去想这些故事的灵性深义,而儿童则会说这就是象征「我」的一幅图画。同样的,大家熟悉的蚂蚁工作、蚱蜢不工作而无法过冬的故事也是一样象征了自己的各种不同面。但在华德福教育中,讲故事就是讲故事,不会向小孩诠释故事的涵义(这一点很重要)。”“在西方的华德福教育中,伴隨著兒童成長的故事有《聖經》舊約、芬蘭、日耳曼童話(英語系的童話)、古代歷史文化的故事,一直到現代史。當然,這些故事的安排都有其靈性成長過程及文化上的涵義。若华德福教育在東方社會中,當然就會有適合東方文化的故事。”

深圳育才中学语文教师严凌君,5年前自创青春读书课,用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滋润了几百位中学生的青春。在此基础上,严凌君老师选编出一套7卷14本300万字的《青春读书课》人文读本。按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看法,这套书中《成长的岁月》、《心灵的日出》、《世界的影像》三卷,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生命读本”,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成长中的各种精神命题。《古典的中国》、《白话的中国》、《人类的声音》三卷则可以视为“文化读本”,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栖居于其中的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人间的诗意》是以诗歌为读书课做总结,强调了诗歌与年轻生命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并将所有的阅读、思考、讨论,都升华为纯净而丰厚的心灵的诗。这样一个读本,其实是在倡导这样一种阅读——即“阅读是与精神探索者对话”。所以有学生反映说:“它让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在思考着这么一些问题……”
语文缺少什么?在严凌君看来,语文缺少人文含量,缺乏文化价值。他是从教材内容这个角度来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的。于是,他大刀阔斧,开设了实验性的文学阅读课,10多年来的成绩,化作《青春阅读课》七卷17本的一套丛书。这套丛书从初中一直到高中,每一部都有一个主题,分别是:“成长”、“心智”、“文学”、“中国”、“思想”、“文化”,最后一本被定名为《人间的诗意》。严凌君强调:“我个人是从构建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关注国家的前途、未来的命运方面来定位的,而不是简单地看文章是不是漂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