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漫游屈子祠
(2023-02-15 10:54:03)
标签:
感悟随笔旅游生活 |
分类: 说东道西 |
大年初二,北京下雪,这里下雨。虽然下雨,气温还可以忍受。正好家里也没有客人可待,吃过早饭,我们驱车去了离家最近的屈子祠玩。
屈子祠,二十年前来过,记忆中的屈子祠很小,而且一目了然,如果不懂这里的文化,大概不到几分钟就能里里外外走个遍。不知道这二十年会有什么变化。到了以后发现,想立时看到屈子祠不大容易了,需要经历“九曲十八弯”才能看到“屈子祠真面目”。目前的规模是以屈子祠为中心向外扩大了很多倍,增加了很多旅游项目,形成了一个旅游地屈子文化园,真正的屈子祠成了屈子文化园的一部分。
先来屈子祠,缅怀了一下爱国诗人屈原,祠里有屈原的雕像,有专门介绍屈原的资料陈列室,还有展示历代文人墨客的书法作品。假期刚读了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他从文化这个维度解读了屈原存在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今天站在这里,脑海里回想着余秋雨的话语,想象着屈原那孤傲的样子,也算是重温了历史。
从屈子祠出来,迎面相撞而来是独醒亭,眼前的这个独醒亭,据老公说是原亭,根据什么他也闹不清,也就不知道真假。按说应该是真的,毕竟屈原是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不过屈子祠在全国就有好几处,作为屈子祠的标配,自然也会不少,到底哪个是原创就说不清了。北京的陶然亭也有一座独醒亭,那必然是仿制品。看着这独醒亭,想着屈原那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的无奈悲伤之词,想他长身仗剑独立沅江江头是那样的无助和孤傲清高,感慨面对这样的凡俗世界,有几人能做到如他那般清醒和对理想的执着呢?!实在是少之又少,屈原最终成了一个美丽的影子存在于每个世人的心中。
怀着无限的感慨继续沿着屈子文化园的大道向前行,游人慢慢多了起来,虽然是这样的天气,但的确有些像江南的烟花三月,是值得在这样的时间里一游。期间碰到一位从江苏过来的游客,开了几百公里的车就是想来这里看看,然后再开几百公里的车去张家界。精神确实可嘉。我们和这位江苏的游客一起参观了屈子书院,屈原故居等,这些都是因屈子祠派生出来的景点,没有太大的特色,也没花太长时间去深入了解,只是泛泛地在里头转了一圈。屈子书院高大气派,实则空空如也,游人散在其中零零星星。坐在案几前假装做一回好读书的学子,手捧仿制的书简,读上一读那艰涩难懂的《九章》《离骚》等,感受一下古人在书院读书的乐趣。屈原故居,费了很大的周章才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找到,几间茅草屋而已,不过周围环境布置还不错,在我看来这是“豪宅”,我理想的居所就是这样一个环境,几间屋子,门前一块地,周围有山有水,可以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美哉!美哉!
根据景区的旅游介绍,应该还有庆祝春节的一些传统表演项目,因为雨天取消了,我们也只能看到一些表演的道具:上刀山的“山”,下火海的“海”,舞狮的“狮头”,划龙舟的“舟”,象棋的“棋”等,可以想象一下晴朗的天儿,这里一定非常的热闹。今天看不到实在是有些遗憾。
雨天漫步在景区的大道上是这次出游最大的收获。南方不同于北方,虽是冬天,依旧可以看到绿色,青青的竹林,五色的花朵,还有正在怒放的腊梅等。雨下的不是很大,但又不是江南淅淅沥沥的烟雨,我们和来这里的游人一样,撑着伞漫步在沅江江边的林荫大道上,别提有多惬意了!宽阔的江面雾霭沉沉,江上的景色时隐时现,如用芊芊细手含羞带怯遮着脸颊的少女。站在高处远望,宛如一幅画家笔下的山水画妙不可言。细雨蒙蒙中我们边走边欣赏着道路两旁的树木,被雨水冲刷后更加郁郁葱葱,雨水挂在树枝上,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晶美而不腻,即使不喜欢这路旁的风景,也能被路上烟雾缭绕的烟雾笼罩所吸引,像是走在仙境一般,朦胧不清,又如隔帘望景一般,也是别有一番景色在眼前。我特别喜欢这种感觉,曾几何时我给自己起了个笔名“雨鸣”来表达自己对这种感觉的喜欢,不仅如此,还一直想着有时间一定要在烟花三月时下扬州去感受一下这种奇妙的感觉。所以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很想就这样一直走下去慢慢享受,在这清新冷雨中。
时间不知不觉从身边溜走,从沅江的江边滑过,加上南方的阴雨天总是暗的,下午四点多天儿就渐渐不明亮了,景区人也渐渐少了,四下里变得越来越寂静,我们也顺着大道走到了景区门口,结束一天的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