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钟鼓楼 |
分类: BJQIQI转京城 |

北京城很多古建庙宇里都有钟楼和鼓楼,这在古代并非摆设,而是为各自小区提供计时服务的。为整个北京城报时的,就是位于内城中轴线最北端的这两座遥相呼应的钟鼓楼。
我曾经在《地安门寻踪》里提及过旧时“晨钟暮鼓”的生活方式。中学时曾经看过刘心武的《钟鼓楼》,并对如此具北京气质的古建充满敬意与向往。
某夜,我和同事跑到旧鼓楼大街吃晚饭,饱腹后天色晚,华灯起,站在修葺一新的旧鼓楼大街上,一南一北的钟鼓楼特别打眼,它们在夜色里的光华照亮了方圆几里。我很怀念这种平民式的光华,随处的胡同里便能共享这份光亮。
一个周末,我借逛什刹海之机走近了钟鼓楼。鼓楼还好,地处地安门北大街的尽头,一眼即见,特别是它彩色的华美外表,无论在夜里或是白日都轻易在周围乱杂的环境愈发显著。钟楼虽在鼓楼相距不远的北方,它俩间只有一个广场,但只有穿过胡同才能到达。广场虽不大,却也热闹有生气,周围的居民在此多做些晚饭后的休息与运动,不拥挤也不安静。站在广场中央,身边是打羽毛球、跳舞、踢键、玩皮球的大大小小,他们的眼底,钟鼓楼还是那个钟鼓楼,虽然缺失了钟鼓鸣响,却仍是身边亲切的陪伴。
在我眼底,钟鼓楼却还是那个高尚又神秘的钟鼓楼,在夜里散发出的光,足以将它与它身边的人们照亮。
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又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重建宫室的同时,又重建了鼓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鼓楼遭雷击被毁后重修。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台上有5间重檐的木构殿楼,楼高46米多。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雄伟壮丽。

鼓楼背面


鼓楼西侧面

鼓楼西北角


钟楼:位于鼓楼北,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又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奉旨重建。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其楼身为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顶,无梁式砖石建筑。屋顶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正脊两端安背兽,楼身四立面相同,当心开一拱券门,左右对称开券窗。基座为汉白玉须弥座,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杆。楼身之下为砖砌城台,城台上四面有城垛。台身四面开券门,内有石阶七十五级供登临。




地安门大街的尽头便是鼓楼

从后海能看到钟鼓楼合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