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年股市总结(1)

(2016-12-31 16:47:25)
标签:

金融

经济

股市

改革

分类: 金融学与经济学
    大家都在总结2016年,我也来总结二点。
    第一,融资问题
    证监会一定会用融资规模来说成绩,2016年中国证监会共计核发了28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共计筹资总额在1843亿元左右。
    IPO的速度由年初开始的每二周发行五只左右,到后来的每周发行五只左右,再到后来的每天发行2只,到现在每天发行3只。数量上的增长,自然融资规模上的飞速增长。
    但是问题是,这个融资真的有必要吗?
    现在很清楚:
    1.谁上谁不上是有证监会的某个委员会说了算,那些个推荐的券商只是想方设法能够在某个委员会的审查过程中顺利过关,尽管有一个事后追责的要求,但被追责的比例带来的损失,与券商们的收益比实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2.IPO的申购机制又决定了不会有任何的投资者去关心发行融资公司的质量问题,中签即为获利的机制,让人们认为申购股票如同购买彩票;
    3.线下申购的机制又决定了上市后股价能够上涨多远,线下的申购重持仓和线上的500或者1000股比较,使得线下持仓者完全可以成为操纵股价走多远的“庄家”;
    4.涨跌停的限制制度,表面上是限制新股炒作,但实际上瞬间的涨停,连续的一字涨停,人们根本没有冷静的心,大家都在关注何时打开一字涨停,何时需要跑掉。
    经济学告诉我们:资金资源的不合理流动,比不流动的浪费更大,并且造成人们意识的混乱。
    结论:请不要用融资规模说成绩!
    第二,机构投资者问题
    现在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这和西方发达市场的机构为主的市场发展趋势似乎是一致的。我没有统计数据,但现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各种资管计划的资金以及进入股市的那些保险资金等等,都成为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但是问题是,这些个机构投资者真的能够改变我们投资的不专业的现象吗?
    现在很清楚:
    1.万科事件和格力事件,保险资金以被证券管理部门称为“野蛮人”的角色出现,我其实并不想负面评价这些保险资金,我只想说,你市场体系提供了可以给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投资工具了吗?所以,如果他们成为了野蛮人,那也是被逼的;当然,他们不能是专业的合格的投资者;
    2.新浪基金网页统计的全部5020只开放式基金中,2016年只有1189只盈利,而股票型开放式基金690只中,只有61只盈利,并且多数还没有跑赢物价或者储蓄利率。基金经理中大多数从业经验才2-3年,可见这个行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与人才之间的极度不协调,我们有理由认为他不能是专业的;
    3.我们没有看到私募的统计数据,但据报道私募的清仓率非常的高,亏损的比例不比开放式基金低,尤其是股票型私募基金,业绩结果很难说这是专业的;
    4.或许是因为看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存在巨大的带来社会风险的潜在威胁,今年下半年对资管规模进行了严格控制,之所以会存在潜在的威胁,是因为它们大多数与开放式基金比较起来,更加处于不被监管的位置,所以,将它们纳入表内监管,或许是不符合道理,但又是无奈之举。
    管理学告诉我们:投资职业选手是需要专门培养的,市场产生的机制只能是碰大运的粗放初期。
    结论:请别以机构数量评价市场的专业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