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台传统节日广告的第一句台词是:小孩,小孩,你别馋。说的是春节要到了,可以大快朵颐一次了。我猜想设计这个公益广告的一定是50后60后的人!因为70后80后基本不会有这个感觉的了。90后00后则可能完全没有这个概念了。
我小的时候,一年的“海吃海喝”的机会,最多就是春节了,但即使在春节,那条鲢子鱼也要端上端下,不过了十五是不会吃的,而过了十五,那条鱼已经非常难吃了。
我现在依旧怀念的是一年里那样少数的几次的吃:
南京夫子庙文源桥旁边的一家馄饨店,一年中难得一次能够拿上少数各种机会得来的钱去解一次馋,每碗1两粮票1毛2分钱的辣油馄饨,直到大学毕业工作后,回到南京在外吃的东西,首选的都是这个辣油馄饨,但后来再也没有了孩童时代的那个味道。
南京淮清桥旁边挑担子卖的糍粑,现炸现卖,1两粮票4分钱一块。那个时候这种挑担子卖东西很少见的,只有在晚上才会出来,一般也就2-3个小时,因为各家各户晚上一般都不会超过9点睡觉的,不像现在家家电视电脑,晚上的娱乐活动最多的是看天上的星星,听邻居大人们讲鬼的故事。
比较上档次的是夫子庙莲湖甜食店的赤豆小元宵,这个东西现在还有原店在卖,不过后来吃过一次,已经没有那个美妙的感觉了,或许不是人家的味道变了,而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变了。
最最期盼的是父亲在冬天通过关系买到的猪大肠,大冬天父亲在自来水旁清洗它,一洗要洗上2个小时,手冻的通红!现在的孩子基本不会感觉冻了之后是什么样的了。我小学的时候,全班同学至少三分之二手上生冻疮的(这是城市的小学),我们的取暖方法就是下课后在有阳光的墙下,相互挤兑,而上课的时候就是跺脚解除麻感。父亲洗好的猪大肠和事前一个月买来的雪里蕻腌制后的咸菜一道煮成一大锅,吃得全身暖洋洋的!
长大后,春节就是个负担了,因为到了春节就意味着要付出一大笔的钱——给别的孩子们的压岁钱、给自己的新衣和给父母的礼品。所以每年自己小家比平时还吃得糟糕,没有一丝的年样了!
我的孩子在孩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我的孩童时代的盼望春节的对吃的渴求,因为他们天天都像过春节时候的吃。现在网上各种对吃的攻略,我已经没有兴趣,因为那些都是各种调料调出来的东西,没有了传统的原汁原味,更是各种重口味刺激味蕾,不断抬高了人的敏感程度的结果,所以淮扬菜被川菜湘菜打败。
南京现在的传统的街头的小吃还有什么?金陵鸭血粉丝汤?油炸臭豆腐?盐水鸭?
盐水鸭其实是快节奏的产物,南京原来的鸭是“板鸭”,这个可以保存到春节再吃,江宁湖熟的板鸭最有名,现在已经没有人做板鸭,也不需要通过板鸭来制作盐水鸭了。各种真空包装的鸭子可以带到全国各地,本地则24小时就可以让鸭场的活鸭子变成餐桌上的盐水鸭,更有不法商贩的各种嫩鸭调料“技术”。
金陵鸭血粉丝汤的历史应该不到30年,我看见的第一家店是当时新街口“国卤”(国营新街口卤菜店)旁边小巷子里的一家小门店,结果去吃的人很多,我一个亲戚就住在那条街的里面,我不去吃这个东西是因为我每次到亲戚家的路上,看到这家店的后场就在小巷的路边堆着高高的粉条,下雨天也就是这样被雨水淋着。现在这条街已经被拓宽了,这家店也不复存在,遍布全城的各式招牌的金陵鸭血粉丝汤,得益于这个盐水鸭的鸭血吧,可是一些无良的店家,你干嘛要用色素调制假的鸭血,这不是饮鸩止渴吗?!
臭豆腐是闻着臭,吃着香。后来到江南很多的地方,都有各式臭豆腐,绍兴还有“三臭”的菜肴,所以对夫子庙的特产就没有特的感觉,但那个美味还有留香。可是后来的无良商家,各种臭的方法,速产臭豆腐,让我不再感到快感。
不知道何时开始,春节的年味没有了,所以这个春节我一直有个梦想,祖国大地什么地方还保留着那个纯真的传统的“年味”呢?我真想去体会一把,做一个怀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