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会议,会议提出,明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这让我想起2007年底,当时我们定调2008年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改变了实行已经十年的货币政策。然而后来呢?
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始,我们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面对2003年的经济过热,实际上一度采取了“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2007年刚刚决定2008年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结果面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不得不改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流产了,现在再提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此我只能不以为然。
按照经济学理论,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分为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我们过去的货币政策一直主要是为保经济增长服务的,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改变了经济的很多方面,但我们不得不看到有技术含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逐步减少,民族品牌基本消失,因此,面对金融危机,乘机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重中之重。这样,就不仅仅是一个货币政策总体松紧的问题,而是要在政策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然而在2010年下半年的物价上涨背景下,我们又一次地迷茫了。稳定物价成为头等大事。问题是物价上涨到底影响了什么?
通常货币政策目标可具体分解为CPI、信贷增长、流动性和资产价格,而这些又是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的。物价上涨对于很多年不涨的物价水平而言是产业结构调整所必然引发的事情。仅仅关注CPI、关注信贷规模、关注流动性,不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货币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没有发挥作用,这是非常遗憾的。
当前的经济结构和核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续坚守经济学GDP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大量游离在外的流动性,仅仅靠准备金率、利率的调整,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依靠单一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多个目标的实现,本身就是一种奢望。特别是在积极地财政政策下,稳健的货币常常是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们必须彻底打破西方经济学的固有框框,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效金融市场建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才能使我们的经济目标更加具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