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漫天飞,说明这个社会已经变味了。三十多年前,77级全国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录取比例为29∶1,约4.8%。之后每年虽有增加,但总体上在100万人以下(1998年102万),但1999年起高校开始了一轮轮的扩招,1999年160万,2001年260万,2004年420万,2008年599万,显然,高校的本科学历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的金字塔人物,因此,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你拥有本科学历只是一种素质,并非能力。
然而,尽管人数增加了,但这数百万人中,一样会有几十万人可以成为那个天之骄子式的人物,这就不是学历能够带给我们的,甚至也不是你继续读个硕士、博士就能够成为天之骄子式的人物!因为真正的天之骄子不是靠学历,而是靠能力!
学历是个显性物,而能力是个隐形物,学历很多人能够看到,能力不到关键时候看不到,因此,很多学生和老师因为大学就是给你一个学历。这么多年,拥有了学历而没有能力的人物是太多太多了,反过来没有学历而有能力的也不在少数。那些没有学历的,我并不认为是个好事,但因为拥有了学历就是大学的任务了,这就大错特错了。
大学需要给学生能力,但作为素质教育,首先需要的基础,基础有时候也是能力的基础,不过用人单位太过势利,急功近利,需要的不是素质好,基本功扎实的人,而是希望来了就能用的实用性人才,说老实话,这个应该是职业学校的事情,但中国貌似职业学校被贬低了,一切的希望就赋予了大学。
从素质和实用来说,这个是一对矛盾体,但能力的训练却是共同的,我认为,大学是通过科学素养培养实用人才,而不是从技能培养实用人才的。这点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清楚。
在眼下的大学评价体系下,获得能力有时候是需要用牺牲成绩来换取的。我始终认为,目前的大学本科教育是不能实现人的完全能力提高的,因此,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而不是认为进入了学历的保险箱了。这个目标就是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进一步实现的方式无非考研、出国和实习实践。但如果不能认识到考研出国的目的,则如同将考研和出国作为本科的延续,获得的只是一个更高的学历,而没有能力的提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