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的评估体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一些变化是方向性的错误!
每年到了4-5月份,总是有一些学生在选择转专业的时候彷徨:转还是不转?经管学院有八个本科专业,什么专业最好?这成为有资格转专业学生常常要问的问题。
有人说会计专业最好,因为就业比较容易;有人说金融专业最好,因为现在最热门,热门就应该有它热的道理;有人认为工业工程最好,因为不仅工作好找,而且院长是这个专业。
显然这个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
会计为什么好就业?学生不明白!要知道连续十多年,社会用人最缺的专业是营销!那么应该是市场营销专业最好找工作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专业学生貌似都可以去营销岗,呜呼!所谓的营销需求实际上是推销需求,与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本不是一回事。但显然大学不能去开设“推销”的专业!
金融为什么热门?学生不明白,仅仅根据“热门”就做选择,真胆大!我反复说过,金融学专业很难学,你没有充分的吃苦精神,就不要指望学好金融!
工业工程是院长的专业?要知道院长所学数学,现在从事灰色系统研究,与工业工程不靠边!
信息不对称为什么出现?因为各个专业都不会说自己专业差,而学生试图从老师那儿获得直接的结果。这就是学生对大学的功能认识不足的必然结果了!
我常常在课堂上说,金融专业要学的知识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基础的层次是“现代常识”,像哲学、语文、外语、数学、电脑网络等等,都属于这类。没有这类知识就是现代文盲,大学生怎么可以缺少?!问题是这类中的大多数应该是中学时具备的!所以我们学校开设什么“化学与生活”之类的课程,实在不是什么素质教育,最多只是恶补中学的所缺。
第二个层次被我称为“金融常识”,就是教育部所说的“三基”训练,所谓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因此现在的专业越来越大类化培养。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这个大类培养下,还有个就业率的最终评价指标,就使得培养变得不伦不类了。你什么也没有学到,仅仅学到经济的大类知识,需要金融的、国际贸易的专业岗位的用人单位就不满意了。这就是学生为什么要那么在意“会计好找工作”的道理了!譬如你知道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凭证,知道股票与债券的区别就是学到这方面的相关金融专业知识了?差得远呢!
第三个层次是我说的“金融专业知识”的知识和能力,譬如对于股票的概念,你需要从投资工具的角度去认识,而不仅仅是经济学的角度,这个视角的不同,需要认识的东西就太多太多。而这个“金融专业”层次的东西是教育部不作大纲要求的,实际也没有课堂时间去教的,甚至金融用人单位暂时也难以直接看到其中的好处,因此学生很难在意起来,这造就了现在大学教育的考试型学生。“好”学生首先是一个会考试的学生,这是非常悲哀的!社会工作中,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而考试就需要标准答案!
好了,我们现在来看看就业的问题。
为什么会计就业率高?
因为就“会计”而言,这个岗位的需求量一定是很高的,每个单位都至少要有一名“会计”,注意我这儿一直是用引号表达这个会计的,这与大学的会计学专业应该学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仅仅就会计岗位而言,上岗培训甚至只要不超过3个月就一定能够胜任,所以有会计证的资格考试。那么如果大学四年,或者再加上三年硕士等,仅仅就是为了满足“会计”的岗位,显然是浪费了大学的教育资源。大学的会计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会计、财务、审计能力的专业人才,本科阶段的核心应该是财务!但是看看我们教育部的会计核心课程,基本上是全面培养“会计”的一个知识体系,专业课程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课时是学各种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的知识。而实际岗位中,真正稀缺的能够取得高薪的会计岗位是“财务”和“审计”,这个岗位可不好找!这个岗位或许还在金融单位呢!因此,你用“会计”岗位衡量就业率就是一个笑话了!就业了工资低了,也不是学生真愿意的。
如果这样衡量,那么我们金融就应该开设“点钞”课程,因为银行岗位的基本功之一就是“点钞”。仅仅就应对金融各种岗位开设课程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开始诸如“金融衍生工具”之类的课程!金融那些岗位的工作,同样是只需要进行不超过三个月的上岗培训就一定能够满足岗位需要的。教育部的金融专业核心课程,给出了大量的非岗位的课程,所以,金融学完了还不能直接到岗位就业。
那么金融为什么那么热?除了经济发展、金融改革的人才需要外,金融部分岗位的高薪可能是吸引力之一。但是你知不知道这些金融高薪的岗位决不是一般“金融常识”者所能够胜任的。很多人说进金融单位需要关系。其实就这些高薪的金融岗位而言,关系是最微不足道的。所谓关系只在金融一般岗位才有用。
到此,我们可以说,凡是需要关系的、工资待遇低的,一定都是不需要多少专业的岗位,大学也不应该针对这些岗位培养人才。
说到底,大学的专业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虽然社会对职业教育也非常需要,但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如果将他们也归为大学的话,那么我这里所谈大学就不包括这类大学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