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阶段,课程学习是主要的环节,但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课程学习已经变了味道了:学习的目的是获得高分,获得高分的目的是拿奖学金,是为了保研。那些既不想奖学金,又不想保研的,就60分万岁了,这样的学习能够有效?当然是无效的,学完了就忘完了,即使没有忘记,也只是记住几个名词,几个概念而已,怎么运用,就无从谈起了。
那么怎样学习才是有效呢?
首先,课程学习是全部课程时间,甚至终生的事情。
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课程开课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是听听课,记记笔记,根本不去思考,自然也就没有答疑时间的需要。记得在刚刚当老师的时候,那时要求我们定时给学生辅导,回答学生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答疑的制度就没有了,现在可能一些基础工具类课程(譬如数学课程)还保留着答疑制度,其他的即使还有,也基本上没有学生去问问题,使制度形同虚设了。
课程学习是需要时间才能有效的,想想:如果只是考试之前的最后两周突击记忆一下,和整个课程持续时间都在记忆,仅从记忆的角度看,是不是后者的记忆效果好呢?当然从考试得高分的角度,后者可能并没有多少优势,但集中性的突击记忆,考完了还给书本的概率就大多了!
其次,课程学习需要带着思考学。
课程学习似乎就是学习知识,所以强调“三基”训练,但其实课程学习的关键并不是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因为知识爆炸的世代,很少有人能够通过大学本科的知识学习而一劳永逸的。所以学习知识只是形式,关键的问题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无论是从进一步学习和进一步研究的需要看,还是从工作和实践中运用知识的需要看,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思考,没有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学,那么即使学到记住了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也不会或者说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也就是说不能结合具体情况创造性的应用,而这是做事低效、无效的根本原因。
第三,课程学习不能局限于老师的讲授,甚至于不能局限于课本。
现在形成了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老师考试指重点,学生学习求重点。其道理似乎还很强:任何学科都有重点嘛,学生应该首先掌握重点,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嘛。
我从来不指重点还被一些人说成不对。
课程学习需要重点吗?学科也许存在重点,但学科重点并不意味着学习只要重点,课程本身存在至少两个方面的学习需要:学科的系统性掌握和细节的掌握。任何学科都有系统,如果课程教学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讲了其中的所谓重点,那系统本身就已经缺失了,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特别像金融学这样的专业),系统还正在形成过程中,任何所谓的重点都可能在实践中成为非重点,所以,掌握系统地建立框架的方法和思路比掌握重点更加重要;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课本也会存在缺陷,所以仅仅局限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书本是不行的,更不要说再缩小到所谓的重点了。
第四,关注细节同样重要。
前面我提到课程学习除了系统外,还有细节的问题。其实细节本身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但对细节的关注却是非常重要的。许许多多的创新,都是在对细节的关注中才获得的。如果在课程学习中不培养自己的这种对细节关注的习惯,那么今后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或者人生的成功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关注细节并不是说钻牛角尖,但钻牛角尖的精神却是需要的。学习过程中,对一切司空见惯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带着挑剔的眼光思考一下,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总而言之,有效地进行课程学习,首先是学习目的的端正,对结果不要过于在意,在意的是过程,有了过程,即使一时的结果不尽人意,都将会终身收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