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课堂需要什么样的礼仪与尊重

(2006-11-07 07:46:43)
分类: 本科生培养

报纸说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恢复了上课前的起立向老师行礼的制度,我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只能以时间来观其效果了。但我想问题的关键是礼仪与尊重,形式与效果的关系如何看的事情。

报道说,中国大学上世纪90年代才绝迹了这种形式,我不知道真假,因为我1978年初在南京大学上学的时候就没有这种形式,后来毕业到大学任教也一直没有经历国这种形式,那种形式也许只是存在于师范学校的,苏州大学原来属于师范大学,所以这种形式的恢复也许是有这种历史的缘故,这恰恰说明了,这种形式的效果不一定是明显的

大学和中小学,除了所学所教知识和能力的不同外,在礼仪与尊重方面的培养应该是一致的,礼仪是互相的,尊重也是互相的。我们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应该是我们的传统。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不太喜欢日本人?日本人见面礼节比我们繁琐得多,但我们会因为他的礼节而对他尊重吗?因为他骨子里蔑视别人的人格,不尊重别人,所以形式的礼节反而让我们反感。

但我不是说形式不重要,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一些礼节是非常重要的,譬如,我的课程结束之后,考试完了给了成绩之后,你在路上遇到我,给我点头礼,我会觉得你很有礼节,但一部分学生总是很势利,有了成绩就没有了教过他的老师,我想学生缺的应该是这!社会不会喜欢势利者,我们常常将之与“小人”连用(势利小人),可见,这种礼节并没有让你受到损失,却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利益。因为势利者总是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他总会得到相应的惩罚的。

尊重是互相的,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会回应你的尊重,你不能因为某些不会尊重别人的人的存在,而自己也变得不尊重别人。社会的风气是需要建设的。但教师和学生的尊重是通过不同方式实现的。

就说上课的环节,我并不认为上课之前的起立礼节就已经代表了尊重。作为教师,上课前我需要认真地备课,即使这是已经上了多少次的课程,我也不会放松这个环节,每一次课堂教学前都充满了兴奋,想方设法将知识和能力教给我的学生,我认为我就实现了我的尊重。有学生跟我说,某某老师课件还是多少年前的没有任何改变,我认为这是应付差事,没有尊重学生。而作为学生,其实老师最希望的是你的配合和认真,你认真地学,启动你的大脑参与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师最大的尊重。

长期以来,学生们已经养成一种被动学习的方式,记下课堂笔记,考试死记硬背,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我觉得这种学习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好象还没有人认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但细细想来,这和那些上课睡觉,说话,课堂打电话,没有精神气等等所谓不尊重教师的学生比较起来有什么差别?教和学是互相的,不是单方面的行动,单方面的行动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本科生层次如此,研究生层次应该更是如此才对。

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这种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讨论和启发性的教学就是一种方式,应该说也取得了一些效果,许多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觉得这种潜在力量的培养是我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但有的时候我确实觉得我的能力有限和个人力量的渺小!

首先学校有“规范”,你必须有在我看来非常刻板的教案,你必须按照教学进度完成每一次课程内容,这些看起来没有问题的规范,其实首先在抹杀教师的创造精神,还怎么去谈教给学生创新精神?其实课堂教学对象的差异可能使得同样内容和形式的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程自然也是有差别的,课程教学本没有统一的“形式”。

其次学生已经养成了“习惯”,你的努力他无动于衷,前几周的一次研究生课程,课程内容早就布置了,但到了讨论环节,十多分钟没有人发言,我觉得这就是不尊重教师!这比任何形式的礼节都更能够说明问题。

    我愿意尊重我的学生,教给他们能力和知识就是我的尊重;我希望学生尊重我,我的学生在我的教授下取得了进步就是对我的尊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