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次校本研训:单元一课时作业作业设计及实践1——语文组

(2022-06-15 10:00:16)
分类: 项目管理
一、活动流程
1.张荣田、夏国荣开课,语文组听课
2.语文组老师评课交流
二、活动照片
第三次校本研训:单元一课时作业作业设计及实践1——语文组

第三次校本研训:单元一课时作业作业设计及实践1——语文组

第三次校本研训:单元一课时作业作业设计及实践1——语文组

第三次校本研训:单元一课时作业作业设计及实践1——语文组
三、活动材料

《红楼梦之大观园》评课

            张荣田

“语文”两字,顾名思义,就是语言与文化。所以一节灵动的语文课,应该是在恰当的语言解读中提炼出文化的深度,让课堂浑然天成,和谐自然。夏国荣老师的《红楼梦之大观园》,让我看到了语文课从语言到文化思想的整体性,课堂没有模块的肢解性,整体性、和谐性都让人佩服。有点如下:

一、 课堂内容集中,围绕“大观园“,紧扣目录,层层深入思想文化。

全堂课紧扣课文内容“大观园“,通过目录重点词语的引领,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情感,从而延申至情感背后的人际关系和大观园的兴衰,让学生深刻理解大观园三年的变化。例如让学生找频率高的词、情感词,让学生的学习潜移默化,细处分析。最后更是由大观园的变化和人事的变化,看到了更深层对女孩子被毁灭的背后的批判。可见,老师对《红楼梦》深有研究,而不是表层理解。所以整个教学不是停于表层,而是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

 

二、 学案与教学结合紧密,评教一体

课前学案融入课堂教学中,让习题评价与课堂内容教学相结合,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学案涉及紧扣《红楼梦》的情节内容,同时透过情节看本质特点,这样引导学生对书本情节进行细读和思考,摆脱了整本书阅读内容的泛化。教学内容与学案题目联系性强。比如讲完大观园第一年的特点,联系学案谈论“大观园是青春王国,你怎么看待?“让学生看到不同思维角度的回答,形成了思想冲击。

三、 事人情思的教学方式,教学和谐统一。

整个教学过程统一和谐,也与整个教学由人入事,由事入情,有情入思,逐步展开有关系。真个教学体现了语文的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性。语文教学也是一种思维艺术和审美艺术。

四、 课堂语言的书面表达使教学文雅且有底蕴。

教师在表达时候的,用词文艺、雅致,与课堂内容很切合,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古典的美感。

五、 课堂采用辅助形式能激发学生兴趣。

给邮票取标题,千红一哭之视频、大观园的地图等等,使课堂语言与形式相结合,教学深奥与表现浅显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回味。

由于课堂评价的内容展示,所以整个课堂内容丰富,互动相对少一些。这个也无可厚非,练习展示讲解,多少会影响整个课堂的参与氛围。

整本书的阅读如果也能遵循“法事人情“的教学,最后能简单引申概括到整本书阅读的”法“,可能整堂课课的阅读指导深度会有二重提升,如课堂上提到的”集中原则“”矛盾原则“”情感关键词“”情节的本质“等。

夏老师的课,可以看出夏老师的内涵和底蕴,也可以看出夏老师的对整本书的专研和阅读,甚至可以看出她独特的教学特点。

这是一节非常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张荣田公开课评课稿

张老师执教的课题是:“抱负与使命”——《在<</span>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联读。

他设置了几个问题:

1.什么是使命与抱负
2.19
世纪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3.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一个时代?     
4.
马克思是凭借什么做出这一发现的?     
5.
由此,马克思树立了怎样的抱负?
6.
我们应该如何树立自己的抱负?

1问具有统领作用,由单元核心任务出发,既是学生对单元话题的初始思考,也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两文,并从阅读中进一步体会马克思是如何回答“使命与抱负”之问的。

6问又回到了学生主体,学生在2-5问的引领下细读文本,从马克思身上获得启迪,最终学以致用,以达成学习目的。

16构成一个逻辑闭环,使阅读聚焦在单元核心任务上,有别于传统的单篇教学,体现了“用课文教”,而非“教课文”。如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清晰,而非面面俱到、支离破碎。

2问是通过阅读《在<</span>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对时代特征做出概括,对概括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分内事。

思考此问,启发我们要想了解“时代使命”,必须要洞察时代的基本特征,并在思维上加以概括。这正体现了思维品质上的要求。

3问是通过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相关文本加以解决,引出“剩余价值”理论。这是恩格斯所评价的“思想家”的两大贡献之一。

我们有时候对“联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因为陌生而产生误解,以为联读就是要把两文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的都读完,其实这正是“教课文”思想的表现,“用课文教”就表明课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课文教多少取决于如何更好的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为了照顾到“单元学习任务三·1”理解长句,也为了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化,特设置了问题4

5问,借助了一个文本支架——《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马克思“革命家”的抱负。

6问,张老师通过一个片段练笔来呈现,这是可取的。课堂先前是口头讨论,在尾部换成笔头,形式不再单一,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课堂学习的一个小结性的评价反馈。

张老师的教学侧重于内容理解,在内容理解上侧重于逻辑贯通,这样的定位是符合马、恩演讲稿的特点的。

本单元核心学习任务就是“结合相关文本的启发,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可拆分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马克思认为“形式如果不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就没有任何价值”,所以张老师把“内容”放在“形式”之前是恰当的。

再者,无论是发表演说还是写作演讲稿,最重要的思想而非其他。所以张老师将“内容”具体定位到马克思对时代的思考,既扣住单元学习任务,也契合演讲稿的文本特点。

张老师的课也有不少遗憾。

首先,这6个问题都不是学生提出来的,要么是学习任务提出的,要么是教师提出的。相较于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更重要。提问能力是思维能力极其重要的指标,它是引导思考有序化深度化的路标。

其次,第5问之后,应该再紧跟一问“马克思立下志向,他做得怎么样呢?”这样一问,就把注意力又拉到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上了。可以巧妙的引出“思想家”“革命家”这一评价。如此,两文联读就更充分了。

再次,师生问答过多,还是缺少新课程所提倡的沉浸式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