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语文组

(2022-06-14 16:05:16)
分类: 项目管理
一、活动流程
1.张影、梁飞燕开课、语文组老师听课
2.语文组老师评课交流
二、活动照片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语文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语文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语文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语文组
三、活动材料

课题:                   石钟山记

二次备课

课标要求:梳理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等文言现象;阅读古代散文佳作,涵咏品味,理解文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品析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苏轼及相关常识,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3、积累掌握第一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并背诵该段

教学重难点:

积累掌握第一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并背诵该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

二、关于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 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他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诵读文本,读准字音

蠡(l 郦()磬(qìng) (líng)  桴()铿(kn 硿硿(kng 莫()栖鹘(qhú)  磔磔(zhézhé)鹳鹤(guànhè) 噌吰(chnhón 罅(xià)窾坎(kunkn)镗鞳(tntà)识(zhì 无射(wúyì

四、引导学习第一段

(一)重点词语及特殊文言现象

1、重点词语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浪,水石相

2说也,人常疑之

3磬置水中,大风浪不能

4至唐李渤访其遗踪,双石于潭上

5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

6自以为之矣。然说也,余尤疑之。

7)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也,而此独钟名,何哉

2、词类活用

1微风  2)虽大风浪不能  3)而此独以钟

3、特殊句式

1)得双石于潭上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二)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讲解翻译课文

(三)内容分析

1、概括第一段内容:

  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2、层次划分:

第一层,引《水经注》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

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

3、完成表格,进一步理解第一段内容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郦道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渤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小结:对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苏轼对郦元和李渤他们的观点表示了自己的疑惑,说明他在知晓前人的观点时,并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有了一定的思考,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质疑精神。

五、背诵第一段

六、布置作业:1、背诵第一段   2、预习第二、三段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语文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语文组郦元:水石相搏说    人常疑之

板书设计:石钟山得名由来李渤:                                    质疑  

扣石发声说         余尤疑之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第二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并背诵该段

2、作者描写月夜绝壁之景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第一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并背诵该段

教学难点:

作者描写月夜绝壁之景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情况

二、引导学习第二段:

(一)重点词语及特殊文言现象

1、重点词语

1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饶之德兴尉

2)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3)余固笑

4)如猛兽奇鬼,森

5)而大声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

6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7)不知其浅深,微波入,涵淡澎湃而此也

8)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

9)与之噌吰者相应,如乐

10笑谓迈曰:之乎?

2、古今异义词

1)余方心动欲还

2空中而多窍,风水相吞吐

3、词类活用

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4、通假字

夜月明

5、特殊句式

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翻译课文

(三)内容分析

1、概括第二段内容: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2、层次划分: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3、画出作者着力描写月夜绝壁之景语句,思考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

1)阴森、雄奇、阴森恐怖、毛骨悚然、幽暗、恐怖

2)作者描绘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4、文中两次写作者的笑:“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曰”。结合语境思考作者为什么笑?

1)“余固笑而不信也”,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作者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笑是对他们行为的否定和对李渤说法的怀疑,照应第一段的 余尤疑之

2因笑谓迈曰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这里的“笑”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5、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课文是怎样表述的?

山下皆石穴掣,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认为石钟山下有石缝,水从石缝进入,回旋激荡,撞击石头而发出钟一样的声音,因而命名为石钟山。 舟回至两山之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也说明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小结:综合这两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和郦道元的观点基本一致,都认为石钟山以声命名,只是作者的描述更加详细。作者认为空中而多窍的石头当中流,风浪出入石头的窟窿,发出噌吰与窾坎镗鞳之声如钟鸣一样,因而命名为石钟山。作者和郦道元的观点基本一致,只是更加明确。郦道元认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苏轼则明确指出什么样的水与什么样的石相击,发出怎样的钟声。

三、背诵文章第二段

 

 板书设计: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语文组 第二次校本研训: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单元小节复习课教学及作业设计2——语文组访山时间及缘由      小童扣石      绝壁下见闻

石钟山得名                                                        察疑

原因            石穴罅的噌吰之声    大石中的窾坎镗鞳之声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一、二段  2、预习第三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第三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并背诵该段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

积累掌握第二段的文言现象,理解该段内容并背诵该段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引导学习第三段

(一)重点字词及特殊文言现象

1、重点词语

1)事不目见耳闻,而断其有无,可乎?

2)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而之不详

3)士大夫不肯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能知

4)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此世所以不传也。

5)而陋者斧斤考击而求以为得其实。

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简,而笑李渤陋也

2、词类活用

事不

3、特殊句式

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结合课下注释和老师讲解翻译课文

(三)内容分析

1、概括第三段内容

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2、层次划分: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第三层,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

3、苏轼为什么要笑李渤?

笑李渤不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这也是苏轼与儿子给我们的共同启示即要有质疑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自己的考察和体验。

4、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重视实践的思想。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李渤真的可笑吗?(学生讨论)

补充材料:

A……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著,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余樾《春在堂笔记》

B.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主声派所说的这两个方面。

                                                           ——涂宗涛《巴峡·石钟山》

5、这样看来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么同学们苏轼的结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是否没有意义呢?

明确: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对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的那样,任何认识都有它本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因素。尽管这样,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的精神永远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的,这就是《石钟山记》给我们的启示。

三、背诵第三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同步训练练习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归纳、积累文言知识,整理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

2.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塑造人物及阐述道理的手法。

3. 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4. 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2. 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教学难点]

1. 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 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方法]

    问题设置,引导讨论,思路归纳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4

[教学过程]导入:古人立私传,每于史法不得立传,而其人不可埋没者,别立传以表彰之。若柳子《郭橐驼》、《宋清》诸传,同于庄生之寓言,无庸例视。 ——(清)沈德潜

1.     柳宗元写《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请找出原文句子回答。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本义:播种;散布。种,先种后熟也。——《说文》

莳:莳,更别种也。从草,时声。——《说文》

养:本义:饲养。养,供养也。——《说文》

2.     设养树之事:郭橐驼的“养树术”是什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找出原文相关句子并完成表格)

 

郭橐驼

他植者

种树方法

 

 

种后态度

 

 

结果

 

 

原因分析

 

 

3.     明顺天之理:如何理解“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不能对比郭橐驼和他植者具体的种树过程加以分析?

“植木之性”的“性”,指习性、个性。树木的习性、个性,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其本欲舒”,指树木自身秉赋的习性,即“天性”,树根的天性是要舒展的,而不是拳曲的。第二个层面“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指树木赖以生长的环境,培植树木需要平整的土地和原有的旧土,砸土要结实。当然还有种树者如何让树在生长过程中实现“天者全,而其性得”,即保全天性、完善个性。即文章中所写:“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4.深入探究:郭橐驼强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和庖丁倡导的“依乎天理”本质一样吗?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种树郭橐驼传》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郭橐驼:无为、善为不乱为

    郭橐驼虽希望树木“寿且孳”,但关键做法只是“故”引出“不害”“不抑耗”;郭橐驼“顺应自然规律”的出发点不是为寻求规律本身,“养树”才是根本目的,“顺应”只是方式手段,“无为(“若弃”)”更是手段中的一部分。

庖丁:无为   

    庖丁“顺应自然规律”的出发点则是追求“道”本身,以此来“养刀”,是从内心出发又回到“游心”上。

   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道家重视物的自然本性,以物为本,要求人“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儒家则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人对物的滋养,认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柳宗元则兼融儒道二家之说,在认可物的自然天性的同时,主张要积极地保证这种天性的生长,这就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5.别有怀抱:作者说,他问“养树术 ”得 “养人术” ,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如何是描述官吏的? (讨论并在原文中勾画、批注)

描述

他植者

官吏

行为描述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结果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故病且怠

相似之处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结论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