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意正心是修身之本

(2014-11-05 02:40:11)
标签:

大学

儒家

诚意正心

修身

文化

分类: 生命教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

——《礼记·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做人的道理来自儒家典籍《大学》。今天我和一位朋友谈古论今,我听到很多治国、平天下的大纲领和大智慧。朋友的本意是想把这些知识和道理讲给大学生来听,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只不过我想先把他拉回来,谈谈诚意和正心。

格物致知,基本上是我们18岁之前的工作。当我们从只知哭闹、连被子和自己身体都分不清的的婴儿慢慢长到明白事理、能分辨自然事物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格物致知的能力。这时候,我们学会了好坏、对错、大小、高低、善恶、快慢的评判,学会了概念、分类、演算、论证的方法。世界变得清晰起来,我们的智商让我们去学习世界上各种知识,判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然后呢?我们的教育只是一笔带过修身齐家的内容,直奔治国平天下而去,诚意正心的部分却几乎完全被忽略,只有发现当自己越来越发现“平天下”做得太糟糕时,才回来悔恨怎么当初没有做到诚意和正心呢!此时为时已晚,因为很多人往往连“齐家”的愿望都破灭了。

在这八目中,“格、致、诚、正、修”都是针对自己的,“齐、治、平”是对外的、对别人的。而“格、致”又是自己对他人及外界事物的确认和辨识、再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只有“诚、正、修”完全是针对自己的修行。所谓“皆以修身为本”说的是修正自身的言与行,已经是指一个人的语言、行为这些外在表象了,而修身的根本却在于“诚意正心”,说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心态。

心不正则无以修身,原文做了解释和论证:“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说,生气愤怒了,心就不正了;心生恐惧了,心就不正了;心有喜乐算不正,心有忧患也算不正。当你的心不正了,心就已经不在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你已经和眼前的事物(真相)断开了连接,没有真相,也就让自己陷入了混乱之中。心不在了,也就根本谈不上“修”;而后面的“齐、治、平”,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末之有也!”

正所谓“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修身为本”上,仅仅是去做了修身的表象。我们看到大量的书籍文章都在说,如果你愤怒了就要学会克制,恐惧了就要去战胜恐惧;我们的文化市场以哗众取宠为上,我们的社会以忧患意识为纲,亲朋之间以担忧为爱。殊不知所有这些怒恐喜忧都是心不正的表现。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心想要正,在于意要先诚。在修身止于至善之前,至少要对自己诚实。当你觉察到自己心里有一丝愤怒升起的刹那,心就已然不正了,无论你再怎么去克制它也无用,而且愤怒会越克制越难消。在假装“克制”的基础上想去“修身”就已经自欺欺人的无用功了。同样,当你觉察到自己心里有一丝忧患时,你想去“战胜”恐惧,就是在试图用思维掩盖恐惧,“心正”就已经是妄言了。当内心已经被引起喜乐的欲望吸引时,想要去克制欲望、“收收心”就已经是过去时了。

从这些最简单的例子来看,人们普遍会理所当然用这样的思路——当自己的内心出现了愤怒、恐惧、好乐的情况时,我们会下意识地使用“修身”(改变言行)的办法,实在是本末倒置了!因为原文说的是,想要“正心”,应当先去考虑“诚意”才对:要先调整好心态,才能改变言行。

现在重新来看,当我们对自己的内心完全诚实的时候,你就开始面对真相了——当你愤怒时,不要再自欺欺人去“克制”愤怒了,因为当下的真相就是愤怒,无论你允许还是不允许自己愤怒,它已经发生了,思维里“不允许愤怒”、“愤怒不应该”的想法就不再是真相。这时,让我们先对自己诚实,允许自己愤怒,如果你诚心实意地这么做一次就会发现,愤怒不用克制也会流走了。也就是说,当你允许自己愤怒时,“意”(头脑里的想法)诚了,你的心就正了。

同样的,当你恐惧时,在心里允许自己恐惧,别再自欺欺人说什么“战胜”恐惧了,因为在恐惧的当下,你嘴上说再多“战胜”都是假话。当你允许自己恐惧、允许自己软弱时,你就能发现自己力所能及的能力,静下心来想对策,恐惧就没有了,心就正了。

同理,当你发现自己沉迷于物件、游戏等等的欲望中时,任何劝诫都是无用的,那都是对行为的控制,而不是对内心的调整。这时候如果能诚实地允许自己有这些欲望,就能有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要么玩儿它个淋漓尽致,要么去发现欲望深处的奥秘,那么这个欲望自然就能放下了,心自然就收回来了。如果你太担心“心收不回来怎么办”?那恰恰是你沉迷于忧患中,你的心不正,先把自己的心调正了再说别人。

我们现代人的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要远远优于古人(《大学》写于两千多年前啊!),现在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能做到不同程度的格物致知了。而人们普遍会把“齐、治、平”的根本理所当然地放在“修身”上,可是每个人都打着“修身”的旗号,有多少人是真的说到做到了呢?说到底,诚意和正心才是修身之本。这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体会,也是我作为教练帮助别人做到修齐治平时最侧重的地方。“从知道到做到,从想要到得到”,关键就是要有一颗觉察内在的心,对自己诚实,和真相在一起。

诚意正心是修身之本
说明:止于至善书法作品转载于网络,原作者为书法家秦金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