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完美的女人——梦鸽的亲子关系

标签:
365梦鸽亲子关系情绪完美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梦鸽通过媒体含泪道歉,而网上群众对她的道歉仍然不满,批评声音不断。人们批评说,李双江梦鸽夫妇教子无方,儿子的行为全都是她“纵容与溺爱”的过错(石述思《纵容与溺爱绝不是真正的母爱》),本质上是她的虚荣心所导致(腾讯今日话题《梦鸽“慈母败儿” 害了李天一?》)。
批评梦鸽溺爱与虚荣,无异于在说“梦鸽,你是一个正常人”。试问天下正常人,哪个父母不溺爱,哪个人不虚荣?这是人性的基本状态、正常状态。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已达成共识,在动物的浩瀚的潜意识世界中,为何人类出现了意识、进而发展为语言?起因就是虚伪和欺骗——类似于:我隐藏我的“恶”,做个“好人”的幌子,让你把我看作“好人”,求你和我做朋友,大家组成“好人”的小圈子——如果全人类的意识起源都是这样,谁又有资格评判另一个人是否虚伪和虚荣呢?如果不能理解“溺爱”和“虚荣”的本质,你只能像石先生那样评论说,“令人错愕”。
反观历史,反观自身,任何一个成熟的人,都是从童年、青少年的无数次虚荣中成长起来的。与其说谁“虚荣”,不如说谁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还停留在心理发展的某一个阶段。
梦鸽的儿子李某进入广大公众视线,起因于他在小区门口因交通纠纷打人致伤。这次涉及的轮奸事件,其中真相要由法官裁定,他是否打人、强奸,这里都不做猜测。梦鸽在整件事件中出镜最频繁,这里只是从她的言行来说说她的内在世界:我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任何不完美是因别人而起。
网上说梦鸽“慈母败儿”,梦鸽表面上袒护儿子,露出“慈母”的表象,而在过去的访谈节目中曾透露过,在过去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并非“慈母”,相反,她是个非常严厉的母亲,经常责骂孩子。儿子李某的行为模式,也可以大概估出他和母亲在一起的早期经历。
梦鸽“严母”式的教养方式,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是很有代表性的,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给儿童身心带来无法磨灭的伤害。具体表现为:用暴力制止一切自己不可接受的事情。在儿童教育中,成年人对儿童发泄情绪,就属于暴力(注意:你可以管教,但不是“发泄情绪”)——单从这一条而言,可想而知,儿童面对的家庭暴力多么常见!
“用暴力(情绪、语言、行为)制止一切自己不可接受的事情”——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在家长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家长最常说的话就是“哦,乖孩子,不哭不哭”。成年人应对儿童哭泣的对策基本上还停留在本能的“制止”阶段——否认儿童的基本情绪,制止儿童表达情绪——“乖孩子”的表述只不过是一个“虚荣”的假象和策略罢了(每个人都会虚伪和虚荣,此处可见一斑)。在普通家庭中,成年人的包容心有多强、耐心有多大,儿童情绪的“被接纳程度”就有多大。比如说,如果两个母亲都在说“不哭不哭”,如果一个能坚持到孩子发泄完情绪,另一个很快就不耐烦起来,后者对儿童情绪的接纳程度就比较低。(最完美的接纳是一个修行过程,这里不赘述,详见爱和自由育儿理论)
儿童的大脑正在发育过程中,他舒服时就什么都好;不舒服时就不高兴,这种不舒服、不高兴的情绪就需要发泄和表达出来——这种发泄对于儿童而言是没有对和错之分的。儿童在生命早期的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绪,都需要发泄出来,最理想的方式是被母亲接纳,在爱的包围中发泄出来。如果这些情绪都能得到母亲及时、正面的回应(母爱),母亲对儿童的情绪的接纳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母亲和儿童的情感连结越好。
相反,在暴力的家庭中,母亲和孩子的情感连结是存在障碍的,这样的母亲不知道儿童的情绪意味着什么,她不知道该如何积极回应。我们在一些公共场所常会看到这样的家长: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严厉批评责打;孩子哭时,家长严厉制止他哭,越哭越打。这样的行为源于人们对情绪的严重否认和无知。情绪是真实的感受,情绪在身体里自然流动,儿童天生就知道通过哭的方式来发泄负面情绪,或者通过梦境来发泄恐惧。否认和制止儿童正常发泄情绪,意味着让一个正常运转的生命体停止运转,好比让一个人只许吃而不许排泄,从逻辑上讲,无异于让一个活着的生命立刻死掉。成年人使用的暴力越强,这种“不许”、“立刻死掉”的命令就越严重;相应地,儿童接收到了这样的信息,就只能停止身体内在的自然流动,情绪被拥堵在身体里无处发泄,精神世界逐渐冻结、萎缩,心理发育退缩、停滞,停留在心理发育的初级阶段。儿童的情绪在母亲面前流动不畅的话,就会积压在自己身体里,转而发泄给其他人,特别是弱小的个体,实则是对自己的情绪一无所知,内在世界如同洪水猛兽,完全失控。
如果一个母亲,只能接受孩子完美的、听话的一面,却用暴力的手段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犯错”是常态,否则就不是人类),暴力对待自然产生的负面情绪(没有负面情绪就不是人类),她的内在世界又是怎么样的呢?在这样的世界里,一切只有完美和错误两面,非黑即白,她无法承受任何差错带来的负面情绪(足以令她崩溃和歇斯底里),所以她会力求做到完美,对自己也是相当苛刻,常常深刻自责。任何不完美的事情,都会给她带来巨大的恐惧和愤怒。因她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恐惧感,所以她就会想方设法把错误推给别人——都是别人的错,我是完美的,就算有错,也是因别人而起,我是“受害者”。
在梦鸽的世界里,她培养出了一个“完美”的孩子:他具有完美的天分,完美的灵感,完美的外表,完美的举止;因为这个孩子一切“不完美”的表现,早就被母亲扼杀在摇篮里了。于是,孩子迫于暴力的压力,在她面前的表现是完美的,而内心被拥堵的洪水猛兽一般的欲望和情绪,都不自觉地发泄给了外面的世界:出门在外,交通纠纷很常见,而他解决矛盾的方式是暴力——抑制不住地愤怒:都是你的错。
法制在推动社会价值的成长,但法律的审判只能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有罪,却不能帮助我们认识罪恶背后的心灵真相。我们无权评价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因为每个成年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家庭、校园、社会暴力,每个未成年人都仍然是家庭、校园、社会暴力的受害者,并且会逐渐成长为一个擅长使用暴力的成年人,在各种场合表达出这样的话:我是对的,我是受害者,都是你的错!其中的暴力程度由内心愤怒和恐惧的程度、以及行为造成的伤害来决定。我们无权评价别人的动机,因为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每个人所感受到的恐惧、愤怒的程度不同。对于一件常人认为的普通“失误”(比如汽车刮蹭),如果一个人感受到了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恐惧和愤怒,这样的感受是非常值得同情的(时刻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是很可悲的),这时你必须具备超出常人的自律,才能克制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愤怒;而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不同,也就很难评判一个人内在是不是足够自律。这时,法律只用来裁决行为和损伤,让罪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和成长,只有自己最清楚,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改变。
要想批评一个人不够自律,说说很容易;要想批评一个母亲“溺爱”、“慈母败儿”,说说很容易;要想要求一个未成年人“克制和约束自己”,批评和判决很容易。而要想转变一个人的暴力行为,却和人类进化、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有关。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你是否能够管得住自己内心的洪水猛兽?如果你凡事力求完美,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周围环境中随时出现的瑕疵?如果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你是否试图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作为成年人,你是否知道,除了暴力你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表达感受、描述真相、与人沟通?如果你家里有6岁以下的儿童,你是否知道严厉制止儿童表达情绪意味着心理层面的淤堵、冻结、甚至“扼杀”?
制止暴力,要先从自身的觉知和接纳做起。真正的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情绪会在接纳的环境中流动起来,情绪流走时,深沉的爱就会自然升起,填充空白。内心有爱的人不会因为“我对你错”而愤怒不已,不会因为偶发的意外而暴力相对。在内心有爱的人心里,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才是真的完美的:因为只要你相信并且愿意尝试,情绪真的会流走,爱真的会来。
前一篇:今年夏天
后一篇:[转载]ICF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