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由自己创造
标签:
365自行车座骑车感受尊重 |
分类: 心丝路 |
前天我的小自行车到货之后,昨天老公连班都不上了,马上帮我把车子装起来,下午风和日丽,我们就出去河边公园骑车啦!
试了试倒刹车和变速,很新鲜,很好用。河边公园的路段就是供人散步、跑步、骑车、遛狗的,没有机动车。所以我们遇见没人的路段就飙车,有人的地方就慢行,在阳光下感觉十分惬意,心情大好!
当年在苏格兰生活时,受当地人影响,逐渐喜欢“走路”。苏格兰人喜欢“Hill
Walking”和“Hiking”爬小山、远足旅行。我的博士女老板就是个走路飞快的人,刚开始我想跟上她都会喘气加小跑。所以我除了乘坐公交车之外就是步行居多。后来到了英格兰学会开车,出门坐在车子里,开始换了一个视角看城市。
就在我刚刚登上自行车在旁边的住宅区骑车时,感觉一下就不一样了。如果是走路,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势单力孤、形单影只的“Stranger”生人;如果是开车,就觉得周围邻居和我没什么关系。可是当我在骑车时,我变得自信起来,仿佛“I
own this
place”,开始觉得“我住在这里,我属于这片地方”。相比之下,坐在汽车里开车时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大大的汽车是个厚重的屏障把自己包裹起来;而骑车的时候人就是开放的,将自己敞开在开阔的空间里,仿佛更容易融入环境了似的。难怪在家上学时在城市里骑车感觉那么自由,路上遇见坏人都不怕!
————————————————————————
和我的单车配套的是一个小号的车座,只有15厘米宽,比我的骨骼略小,晚上骑车回来屁股就开始有生硬麻痛的感觉。于是老公上网找了几个评价很舒服的车座,最宽的有25厘米,有人留言评价说它简直像沙发一样大,坐起来非常舒服。最后我们订了一个评价不错、质量也好的。就在我们上网查找的时候,看到某车座品牌对自己产品的介绍:
“If you are a little more
J-lo than Kate Moss then this saddle is for you.”
——如果你更多像J-lo、更少像Kate
Moss的话,那么这款车座就很适合你了!
哈哈,太有趣了。J-lo(Jennifer
Lopez)是著名美国女星,以其臀大、臀美而著称,甚至还为美臀上了巨额保险;Kate
Moss是世界超模,以其身材高挑纤瘦、气质自然洒脱而著称。大号车座,特别是女款的,当然是给臀部较大的人群设计的,其中有年龄、骨架、体型、是否生育等等各种因素,不过人家不说你的臀部大小,而是说你像美女J更多些呢,还是像超模K更多些?真是完美的比喻!
晚上老公又帮我略微调整了车座和车把的位置,装上车筐;我给车钥匙配了钥匙链。希望我的车座早点送到,车子一切就绪了,就等到下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我们想一起去体验一下利物浦的自行车专属路线。
————————————————————————
老公给我装车的时候,拿出家里的整套DIY工具箱。哪儿不合适了就调整哪里,而我又是个喜欢打破常规的人,喜欢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觉重新定义、重新设计。当然,对于这个小自行车来说,可以重新打破、重新定义的部分并不多,最多就是把车铃铛安在了一个看起来很别扭、但用起来很方便的位置。或者,车座让人难受了,就马上想到要换一个舒服的。
了解并尊重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这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我以前的思维定式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最好的,我要去调整自己、去适应产品。让人去适应工具,这是一个人学习使用工具的过程。比如,每个人都要学习和适应电脑键盘、手机键盘,人去适应工具,然后掌握工具,最后利用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本来无可厚非。只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像乔布斯这样的人,不断打破常规,改变产品,让产品去适合人的需求和习惯,才有了更加人性化的产品,立刻受到广泛欢迎和效仿。
从让人适应工具、到让工具适应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漫长的改变。我一度非常固执地认为我要去承受这些物品给我带来的各种不便,而不会想着怎么去改造物品,让它变得更适合我的需求和感觉。我同样固执地认为,大家全都这么用,所以我也要这么用,我要是挑剔就是我有问题,谁挑剔就是谁有问题;而不会想,要是大家都挑剔,是不是应该在物品的一方有所改进。——这说明,我从未意识到自己的感觉和需求,所以也就不可能尊重自己的需求,我正是属于“没有需求的人”,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同时,我的目光在自己身上,不断地批评自己,不允许自己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不会将目光放在事物本身,产生改变事物的动力。这种改变一件、两件小事物的动力,就是改变周围环境、改变世界的动力,是创造的能力。改变的事物越多,创造力越强,影响力越大。
这也是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不断带给我们的思维模式——家长和老师会因为自身的焦虑、压力和内心的恐惧,他们不懂得修整内心的创伤,而是把冲突延续下来,指责孩子和学生,不允许孩子有需求、有愿望、有不满的情绪。不许哭、不许抱怨、不许和别人不一样,否则就是你在找麻烦,都是你的错。“个性”是个危险的标志,让人谈之色变。可想而知,创造、创新,对于中国教育形势下长大的学子来说,是多么遥不可及。因为所有的创造都来自独立的思维,独立的思维来自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儿童对自身感受的认知和尊重最初来自和父母的连结,父母对儿童感受的认知来自父母对自己感受的认知,父母对儿童的尊重来自父母对自己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尊重来自父母的独立人格、独立思维能力……我们的教育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个持久战。
循环的终结,来自清明的觉知心,这是一份觉悟。觉知心最先发现的,就是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思维、道德、正确、应该的说法,只有在真实感受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独一无二的感受和体验,每一个有觉知的选择,决定着自己的生活。生活就是DIY,它由自己创造。
————————————————————————
最后附上昨天骑车的照片。公园里人很少,湖边的大躺椅很适合晒太阳。
前一篇:说“允许”——我允许自己伤害别人
后一篇:春光无限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