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评《赖床恶习》,初谈改变习惯

(2013-04-29 18:13:05)
标签:

365

梁凤仪

赖床恶习

自我批评

改变

分类: 时事评论
著名作家梁凤仪的一篇《赖床恶习》的小文章被新浪编辑推荐到页面右下角的小框里,可以想见,编辑们希望一些生活上的“恶习”能够引起人们注意,希望这种名人效应能给喜欢赖床的同龄人敲敲脑壳儿、提个醒。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对于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给予不同的解释,并且由此而做出结论引起新的行为。在梁作家的文章里,她把醒来以后“眷恋床褥”的“十分钟”解释为“一年下来,就少做很多功夫了。此外,赖床还象征着一种安于现状与逸乐,不求改进的心态,很要不得。”可见她对自己赖床的行为深恶痛绝,希望痛改前非。

对于这醒来以后的十分钟,若是换一个人就会换一种解释。现在的“起床心理学”就会说刚醒过来的时候正是从潜意识向意识转变的阶段,并非闹钟一叫人就醒,仿佛人如机器一般,开关一按机器就开始活动。这时候,最忌催促、焦虑,人应该在安静安全的环境中恢复到意识状态,这个十分钟的“赖床”就是很好的缓冲阶段。在安全舒适心态中起床,对儿童的成长很重要,对老年人更加重要。老年人最忌突然起床,最好是在床上伸展、揉搓皮肤、稍微活动再起床。同样的,换作我和老公,醒来以后的十分钟是我们情感交流的时间,相互拥抱,让精神放松,让一天在放松和爱的心情中开始,逐渐投入到专注的工作中。

本来是养生保健的“十分钟”,为什么到了作家口中,变成“很要不得”的“恶习”呢?

注意自己的语言,对于同一件事,如果你用负面词语表达,说明你无意中表达了许多的负面情绪,正是这些负面情绪长年累月积攒在你的身体里,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

过去,人们说“起床后,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人们忙碌的工作,和作家的写作码字一样,都是创造性的劳动。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具有“创造性”,要看这个人专注的程度。在深度、长时间的专注中,工作进入“心流”的状态,人的内心与身体高度统一,做事效率最高,可以自我检查错误、自我调整,而且还不觉得累和烦躁,过后不需要任何人夸奖,自己内心都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在整个流动的过程中,最要不得的就是脑子里有个声音不断地批评自己,这也不对、那也不好。这种头脑里的批评越多,专注力越差,出错越多,心情越容易烦躁。

想想看,一个人刚起床,就开始批判自己的“恶习”,她的心里会生出哪些负面的荷尔蒙?正是这些负面情绪让她无法坐到椅子上、无法“开始”写作,无法从最初的混乱阶段“开始”享受码字。之所以用引号着重标注“开始”,是因为一个人“开始”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说明在她的潜意识中需要被中和、被平复的负面情绪就越强。

真正让一个人“赖床”的原因不是懒惰和“不求改进”的心态,而是她头脑中不停地自我批评的声音。这样的内心世界是不清明的,这样的生活是十分烦躁累人的。这样的心态带来的创作,也会逐渐变成追求产量和名利,而非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对于一个内心清明的人来说,时刻“活在当下”才是一种境界。“活在当下”并非毫无约束的享乐主义,因为享乐主义是被欲望所驱使。就拿起床这件事来说,起床之后,顺其自然,如果人的心灵和身体保持高度一致,那么人的身体一定会发出信号,提示自己,这正是人一天中最需要放慢动作、需要安全感的时间,这“十分钟”正是人开始享受新的一天生命和生活时的最初的十分钟。之后,你仍然可以享受起床、享受早餐、享受晨光、享受在文思泉涌的状态中创作码字,高强度、高专注力的工作就是从一点点的舒适中“开始”的。更何况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身体自然给出的信号也会不同,“十分钟”并不是一个标准时间。

——————————————————————

文章中继续说“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断给自己洗脑,鼓励自己相信如果明天要更好,今天必须尽快早起干活。千万不要想明天又明天,明天何其多,明天何时了,明天纵使更上一层楼,又要爬到多高才叫满意呢?

越是喜欢用头脑思考、用头脑批评和评价的人,越喜欢用“口号”来鞭策自己。这样的批评和“洗脑”,早已和心灵脱节,与生命脱节。这样的“干活”已经失去了意义,人的生命变成了机器,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作家、艺术家的文字注重刻画生活、展示矛盾,哲学家、科学家的探索寻根溯源,教育家、医生、心理学家等等的工作则注重改变,注重改变的途径和效果。

所以,想要改变生活中因拖拉引起的问题,我当然不赞同别人去听擅长码字的人的建议——只有当你觉得拖拉成为一个困扰的时候,它才被叫做“恶习”;因为所有的“恶习”,都是因为它在你的生命早起经历中帮助过你。我们需要去发现它深层的原因,并且发自内心地感谢它,然后才能真正做到离开它。

如果这位著名的梁作家能有足够的生活体验,或者多做几个调查、多深度访问一些人、增加调查的时间跨度,就不难发现,凡是把一种习惯叫做“恶习”的人,凡是采用了这种“洗脑”方法的人,只要从喊出口号的第一天起,就预示着“改变恶习”的失败。比如,如果一个人为了“改变恶习”的原因而早起,他用的方法是把闹钟拨快,那么他从第一天起就已经失败了。用不了多久,记者们去采访一下梁作家,就知道她是不是真的改变了“恶习”。

对于“恶习”,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要怎么做才真的有效呢?

首先,要有“打持久战”的心态,不要幻想着“一个习惯形成只需要21天”。改变一个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意味着对一个人的生命状态的改变,这并非一个月的“洗脑”能办到的。这是过气的“成功学”理念,长期来看,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奏效。

其次,“恶习”的称号,来自头脑中过度的自我批评,而且这种批评常常是随时随地、完全无意识的,“笨”“懒”“糟糕”这样的评价式词汇,充满了我们的语境(正是这种头脑里的斗争阻碍了人们的成功)。所以,要想有所改变,并不单单是改变行为本身就可以,而是要意识到自己有一个不断批评的大脑。因此,我们要不断对自己说“就算我永远都不改变,我也会深深爱我自己”。

第三,一个人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心甘情愿、彻头彻尾的改变,大多发生在那些极度痛苦的人身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遭遇失败的人才懂得爬起来,真正病倒住院的人才懂得保养身体,真正饿肚子的人才开始自立,真正感到了极度耻辱的人才开始自强……如果不是来自生活的切实体验,所谓的“改变”不过是口头上说说、三秒钟热度罢了(“批评”的声音一来,身体里的负面荷尔蒙在瞬间就起作用了)。所以,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改变某种习惯,就要去真的面对这个习惯所带来的切实的痛苦,不要逃避,而是把目光放在痛苦上面,真正去体悟和理解它,只有当你真的意识到,某种习惯带来真正的痛苦时,改变自然就会发生。这时你会慢慢发现,一些所谓的“恶习”,正是人的潜意识所希望的。好比赖床,也许是潜意识希望身体获得安静和休息;好比拖拉,是头脑里无数“自我批评”之后的暂时的逃避。而实际上,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根本不想改变。说到底,如果你真的想改变,就去寻找真正的原因。如果自己做不到,可以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这期间,别忘了常对自己说“就算我永远都不改变,我也会深深爱我自己”——你已经在改变的路上了。

——————————————————————

批评《赖床恶习》,初谈改变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