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e - 英国博士的网上家园

标签:
365英国科研工作者vitae能力杂谈 |
分类: 心丝路 |
4月9日,来到Bristol的第二天,周二,我应朋友TM邀约参加了Vitae(http://www.vitae.ac.uk)举办的一日课程:Charting
an entrepreneurial career: how researchers can control their
professional
destiny(描绘企业家职业蓝图,科研工作者可以掌握自己的职业命运)。TM自己早早报了名,我来上课更多是为了见她,同时也为自己在Bristol安排了一整天的活动。
课程安排在山坡坡顶的橘子园里,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外面是一个大花园,在这里上课感觉很惬意。早上因为宾馆换房间的事情耽搁了时间,我比预定时间晚出发了十分钟,只好一路小跑爬上大坡,等我进教室签到的时候已经满面通红,气喘吁吁。
参加课程的约有60人,大多是在读博士生和年轻的博士后。从早上10点到下午4点,课程安排得很紧凑。组织者的目的是,希望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能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或者从博士研究的课题中发现能用企业推广运作的产品,提供相关的知识和培训,帮助有这类兴趣的人从科学家的思路转化到企业家的思路——其实,除了必要的知识以外,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化。
发言的人都是在这种“转化”中有很多相关经验的人,他们自己或是博士出身,或是面向博士及科研工作者服务,非常了解这些人的困境是什么、最需要哪些帮助。就拿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说,博士和科研是非常孤独的工作和生活,全身心的专注和沉默占据了生活中的大段时间。科研的创造性和专注的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我发现自己每天用最强最持久的能量集中花费在一个问题、一个课题上的时候,我的语言、思维、行动自然就集中在这一件事情上。这时,我的语言都是与课题相关的语言,而科研要求绝对的“fact”,以事实为依据,以逻辑推理为论证,尽量少用评价式的语言。意思是说,你可以用数字描述一个物体的长宽高,但是你不能随便说这个物体“很长很宽很高”;你可以用倍数、浓度来描述药物的药效,却不能随便说这个药物“疗效很好”;等等。于是,博士生和博士后们在经历了多年思维方式的训练之后,会在短时间内不适应社会的交流方式。比如在找工作写简历的时候,语言文字中有很多“事实”(年月日做了什么),却很少有形容词,比如,我自己除了“勤奋”之外不知道该如何用别人熟悉的词汇描述自己,我突然发现,怎么做完科研工作以后,我的“能力”仿佛减少了、退化了似的。
这样的困境并非我自己才有。作为留学生,我至少自然而然地就想着去调整自己,而英国本地人也存在这样的困境。所以Vitae这样的机构就专门面向博士学生和年轻博士后们,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以及把科研训练中获得的能力用社会上大家都能明白的语言描述出来。比如这个Vitae Researcher
Development Framework就是其中一个项目。
当天的课程中,上午的课程就是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这是Vitae课程一贯努力的方向。我自己以前博士在读期间,就上过许多Vitae举办的各种课程,当时我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的重要性,现在我已经毕业有几年了,随着自己的心灵成长,我才逐渐明白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学会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用准确的语言不偏不倚的评价自己,明白优点缺点的同时懂得肯定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像这个Framework所说的,科研工作者拥有许多可贵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影响力、独立性强、认知能力强、批判性思维能力、求知欲强、自信、善于自省、风险管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就是好的科研工作者必备的,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们并无两样。
下午的课程请来一些有“企业”经历的年轻博士生们来分享他们的经历,比如做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出非常有趣的产品,学历史的做了非常受欢迎的非盈利式的网站,或者和本地动物园合作某项目,等等。好友TM感慨,做医学科研、生物医药行业的我们,如果不是在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大型医药公司,自己想独立做出什么产品是极难实现的。
最令我感动的是,Vitae课程的组织者和演讲者们在我们面前表现出的热情。他们的演讲并非敷衍了事,而是找准切入点,站在年轻科研工作者们的立场,非常希望我们能从中有所收获。演讲内容也绝非说教,而是丝丝入理,情真意切,他们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度过眼下的经济难关,更希望从高校科研的土壤中培养英国新一代的企业家。我作为一个外国人,也非常感谢他们的工作和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