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标签:
365少年pi的奇幻漂流毗湿奴宗教影评 |
分类: 电影心情 |
某天和印度夫妇在席间谈起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引出一些很有趣的议题。
“上帝的儿子为何受苦?”
pi小时候信三种教,某天他跑去问基督教的神父:如果耶稣真的是上帝的儿子,为什么上帝要专门把自己儿子送到人间来受难?
pi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还十分不解,说明在他的感受中,受苦受难是不对的,世界很美好,人们理应过好生活,不应该受苦受难;或者说,像上帝的儿子这种“拼爹”最牛的人,怎么还会受苦受难呢?那这个爹不是太傻了吗?
把问题问明白,就变成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了。比如,佛教说“人生一切皆苦”的道理就在讲这个意思;萨特说“人生而受自由之苦”;或者,“人活着的目的就是寻找痛苦的”;或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等等,理解人生真谛后,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简单说,就是人生充满各种无常,但凡是人一定会遇到痛苦的事情,于是就去发现苦难和痛苦的源头,找到苦的因,修去苦的业,就能得到永恒的喜乐,那么遇见痛苦就是一件大好事了。
童年和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前理性”的,对世界的认识很肤浅,充满幻想和幻觉(迷信)。这是人的发展历程,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人总是要不断发现,不断经历,从“前理性”向“理性”到“超理性”的方向发展。
电影前半部分一直在讲pi的童年和他当时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铺垫。导演特地用舒缓的语言娓娓道来,并非如一些影评所说“没必要”。
Vishnu毗湿奴的故事
关于pi在漂流中途停留的那个小岛,印度朋友的反应就和中国观众的截然不同。他们脱口而出“man(男人) sleeping on the sea”的时候,我还想更正说那是“woman(女人)”。就好像中国人一提“玉帝”就知道是个男的一般,原来这位躺在海上的人形岛,代表的是印度神话、印度教里的毗湿奴(Vishnu)。
http://s9/mw690/569598b9g7b7e7f13c6d8&690
毗湿奴的一个常见形象就是在躺在海面上,被盘绕的巨蛇托起,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他的肚脐生出一朵莲花,就是梵天。毗湿奴、湿婆和梵天三位主神是印度教的三位一体神,其中湿婆是毁灭神,梵天是创造神,毗湿奴则是一位守护神,负责保护世间一切生命(不被湿婆毁灭),代表太阳,慈悲,无所不在。同时,这三位分别代表人的意识的三个状态,湿婆代表睡眠中的无梦状态,毗湿奴代表睡眠中有梦境的意识,梵天代表清醒时的意识和认知。
如果这样来看,pi途径的小岛可以说是上帝给他提供的避难所,在那儿的经历也如同梦境一般。
这些丰富的象征寓意让我更加想去读一下原著,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思融合了这些元素,以及李安导演如何捕捉了这些元素,放到了电影画面中。
“你相信哪个故事?”
“你相信哪个故事”,而不是“哪个故事是真的?”,这两个问题也有不同的含义。
“前理性”和“超理性”的观众会倾向于第一个故事,虽然语言表达上类似,但是在他们心里的意识层次却不同。“前理性”的人会在心里认为“第一个故事是真的”,“超理性”的人知道“我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其中的区别,只有自己知道。
处于“理性”意识层面的人会认为第二个故事是真的,或者相信第二个故事,因为第二个故事前因后果的叙述很详尽,可信度也很高,而且这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的确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这也没什么问题。
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从第一个故事里,你能看到神。这在前面的博文里分析过,不再赘述。